我们这一年丨文旅融合谱新篇 “诗与远方”更美好——澄城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综述

渭南日报 记者 冯战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2年是充满激情的一年,也是颇具挑战的一年;是团结奋进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这一年,澄城县聚焦“加快文旅融合 建设华彩渭南”工作专班目标任务,积极打造“文产融合试验区”,让“诗与远方”更加美好,奋力谱写澄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一年,澄城县的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文旅发展之路越走越扎实越精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一年,优秀秦腔传统剧目《哑女告状》被中国戏协授予“演出纪念奖”。《陕西澄城:蹚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立足资源谋发展 走出文旅融合新路子》分别被人民日报、中国报道刊登。澄城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被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公安厅评为“全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先进集体”,被渭南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市扫黄打非先进集体”。2022年8月9日,澄城县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在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播出。

这一年,澄城县以抓好品牌文化活动建设为重点,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戏曲艺术节;举办“秦韵古徵吼秦腔”秦腔戏迷大赛、优秀群众文化节目展演、澄城县首届“黄河·尧头窑·黑瓷民俗文化艺术季”等文化旅游惠民活动,为广大群众献上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同时,聚焦扩大文化活动供给,组织了“忆·艺”传统工艺作品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线上非遗作品展等培训展览活动,“欢度国庆节喜迎二十大”文艺演出,“一带一路向世界招手”等群众文艺汇演。“一元剧场”“四进零距”“文化下乡”全年累计演出187场。围绕“喜迎二十大”“我们的中国梦”等主题,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澄城县文化馆、剧团开展“四进零距”“戏曲进乡村”“一元剧场”文艺巡演、剧目展演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全年实施“四进零距”、“送戏下乡”、“一元剧场”、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惠民工程200余场次。聘请传承人授课、定期召开非遗保护培训会,全年共开展刺绣、面花、剪纸、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等培训10次。全年分期举办了少儿美术、澄城水盆羊肉制作技艺、少儿书法、澄城刺绣技艺、澄城面花、尧头陶瓷线下培训活动6次,举办少儿美术、澄城面花线上培训4次,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不断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受疫情影响的形势下,全县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总收入1.1854.7万元,同比增长13.64%。

这一年,澄城县积极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模式,制定了《关于“加快书房建设进度,建设华彩渭南”重点项目渭南书苑建设方案》,通过政府与社会民间团体合作,形成了共建城市书房的发展模式。在全县17个社区配备图书1000册以上,覆盖率达到100%。澄城县“渭南书苑”青年路分馆已经建成运营,书苑总投资20余万元,面积150平方米,图书3500册,读者座位50个。

这一年,面对量大面宽任务重的文化保护工作,澄城县先后对10多处文保单位进行维修保护。完成刘家洼遗址2021年度出土文物整理及归档工作和《2021年度刘家洼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全年刘家洼遗址共发掘中小墓葬61座,灰坑15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发掘遗址城址、居址共500余平方米,居址区开挖2条探沟解剖形制结构,出土各类标本200余件;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古国觅踪——关于刘家洼和古芮国的故事》文物展;《刘家洼遗址安防建设工程设计方案》通过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在辖区内重点文物保护点栽设安全责任人公示牌41个、长城保护安全公示牌18个;全年开展文物保护宣传16次,田野文物安全巡查2.1万余人次,确保了全县各级文物安全零事故。

这一年,为大力培植旅游产业,澄城县制定了《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活动计划》,先后举办“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游五色古徵赞最美澄城”“澄城樱桃甜蜜蜜、文旅探官伴你行”等旅游活动。2022年,接待游客107.7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4亿元。龙首坝民俗步行街已完成步行街内部及周边路面硬化、内部及周边绿化、给排水设施建设安装、电力设施安装及亮化等工程;建成龙首坝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农特产品展厅装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建立了龙首电商平台、非遗文化产品及农副产品展销台,部分商品已上架展示。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2023年,澄城县文旅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山水古遗窑,文旅群业活”十字方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态度科学布局,创亮点、树品牌、争一流,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总抓手,扎实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为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