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刘虹
小区是城市最小的单元,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区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一个个美丽和谐宜居的小区犹如城市的外衣,体现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今年以来,华州区立足区情实际,通过党建引领实施“5号议事日”,不仅解决了小到邻里纠纷、婆媳不睦、夫妻吵架等不和谐因素引发的矛盾,也解决了大到房屋漏水、道路不通、缺水断电等实际问题导致的群众生活困难。通过小区网格化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疫情防控、创文创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了社会安定团结,探索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有效助推华州区高质量发展。
建立“5号议事日”制度 开拓城市治理新思维
华州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指示精神,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发挥党组织引领下有效管理建设城市小区的新办法,在小区治理中建立了“5号议事日”制度,通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联动共治,创新服务载体,架起党群“连心桥”,让城市变得更美丽、更宜居,让群众住得更安心、更幸福。
“5号议事日”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小区建立起“1+1”结对的包联制度。通过一个单位包联一个小区的方式,每月5日组织本单位党员进小区,开展一小时劳动、一次大走访、一次主题党日、建立一份清单、解决一件实事的“五个一”活动。
注重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区委总抓、党(工)委主抓、社区实抓、小区细抓的四级工作机制,形成党建引领、支部紧盯、党员紧跟的鲜明导向。成立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专班,厘清工作职责,建立定期联席会制度。坚持将“5号议事日”纳入“书记项目”,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的责任,建立党(工)委委员议事日联系点制度,强化压力传导,突出协调联动。
实施“党员回家服务到家”活动,激发党员在居住小区发挥作用,实现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共同摸排、共同商议、共同解决。同时,把在职党员“双报到”服务与党员星级评定挂钩,探索以党支部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党员服务之星”评比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从以支部为单位延伸至党员,形成党员主动服务小区居民的鲜明导向。将部门单位参与小区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由小区党组织对包联单位和在职党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打分,对不参与小区建设或参加小区活动消极应付、走形式走过场的,通过函询、约谈、问责等形式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完善党的组织体系 探索小区治理新途径
只有加强党对小区治理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才能确保议事日正常开展。华州区“5号议事日”制度,由华州区委组织部牵头,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和包联单位党组织联动配合,按照“一小区一支部”原则,有党组织的抓提升,无党组织的抓组建,做到群众需求在哪,党员就走到哪,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实现华州区小区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华州区共有17个城市社区、236个小区,通过“部门党组织+小区”结对的方式,实现“1+1”包联帮扶工作全覆盖。采取上门走访和线上联系的方式,逐户摸排小区居住的直管党员、报到党员、退休党员等情况,分类建立党员台账。以“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为标准,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探索小区“兼职委员”新路径。赋予小区党支部重大事项决策权、公共事项建议权、业委会人选推荐权、物业服务监督权、包联部门考核权和在职党员评议权等6项权利,实现由社区面上治理向小区精准治理的突破,推动小区治理从社区党组织一元管理向各类党建资源多元共管的转变。
强化系统思维,把“5号议事日”嵌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建立党建责任清单、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正常推进。构建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责任体系,建立“1+5+N”的小区网格化治理机制。“1”指镇(街道)党(工)委牵头,“5”指包联小区单位、镇办、社区、小区党支部、楼栋长五级架构,“N”指统筹整合小区内居住党员、“三官一律”、热心居民等服务队伍。
其中包联小区单位选派一名科级领导和一名党建指导员负责指导小区党支部工作,组织本单位党员配合小区党支部开展志愿服务。镇办确定一名科级领导和同志,负责指导协调小区相关工作。社区确定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做好相关工作统计和上情下达。小区党支部负责做好本小区内党员和群众工作,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及时向社区汇报工作。在小区党员、居民中推选组建专职楼栋长队伍,聘用752名楼栋长并每月发放100元补助金,1名楼栋长包联一个责任区,实现小区全覆盖,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确保责任落实、任务落地,打通小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按照“大党建大引领”思维,着力搭建小区议事平台,有效推动资源统筹整合、供需对接互动,促进小区治理网与共驻共建网“双网”融合。建立“一包五帮”制度,即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包联小区,帮助建立小区党组织、帮助建立业主委员会等业主自治组织、帮助组建小区党员先锋队、帮助化解小区治理矛盾、帮助协调资金资源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推动“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小区党群服务站”建设,把服务阵地建立在居民“家门口”。
将“三单”工作法由社区党支部主导向小区“分流”,编制服务居民事项和办事指南,组建党员“红色代办”队伍、志愿者“华务员”队伍,为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通过楼栋长小板凳议事、小区“金点子”信箱等“微自治”工作,按照“点单”“派单”“接单”模式,服务小区居民。
小区吹哨党员报到 打造文明城市新气象
华州区“5号议事日”制度的实施,让城市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得到夯实。在小区搭建起了“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架构,实现有坚强的党组织、有充足的力量、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丰富的资源、有管用的治理机制,现在只要群众点单就有人接单,呈现小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喜人场景。
马建民是大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谈到“5号议事日”制度实施以来,给群众办的好事实事便滔滔不绝,最令他感慨万分的是今年解决了三门巷小区天然气改造问题。
大街社区共有47个小区,大多都是老旧小区,三门巷小区便是其中之一。小区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长久以来一直未通天然气,给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很多群众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专门成立天然气改造小组,为群众解决这一问题。由我牵头跑外围对接天然气公司,包联单位协助征求意见,小区支部书记和楼栋长负责做群众工作,历时10个月终于给群众通上天然气。”马建民说。
三门巷小区有一栋楼和52个独院共84户,地下管网复杂,加之群众诉求不一,给天然气改造造成巨大困难。马建民说:“这次改造难在部分群众的思想工作难做,我们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通过开庭院会,了解群众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所提问题,推进天然气改造顺利完成。”
今年以来,华州区各包联单位通过“5号议事日”为群众解决实事、烦心事的例子不胜枚举。华州区政协组织医卫部门到小区开展义诊活动。政法委组织社区民警开展反电诈宣传活动。人大协调解决选聘保洁员,解决小区环境卫生,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文旅局组织文艺小分队,到小区开展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华州区在城市建设中,始终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通过“5号议事日”融洽了和群众的关系,小区居民也通过“5号议事日”集思广益,提出有建设性的金点子。
华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鹏说:“‘5号议事日’是华州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优化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和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创新和探索,是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