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增活力发展集体经济促振兴——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综述

渭南日报 记者 夏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村级集体经济“清零消薄”、示范村典型培育三大行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发展迅猛、典型带动、整体提升的良好局面。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预计到2022年底,全市年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占比31.4%,较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年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占比5.3%,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

政策支撑,产业发展前景广

临渭区崇凝镇田寺村粮食种植面积有150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村里一直想发展粮食加工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但苦于没有资金。“多亏了这50万元的中央扶持资金,我们的粮仓才建起来,烘干设备才安装好。”田寺村党支部书记宋常卫高兴地告诉记者,12月初,项目已经完工了,他们还在争取各项政策扶持,规划再建个小型粮食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益。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为了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我市创新工作机制,制定了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十四条措施”,累计出台各类扶持政策文件90余份,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政策支撑。

政策落实落地,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用活用好“三变”改革法宝,以县为单位制定“清零”方案,大力推广租赁、入股、分红等短平快项目,推动农业农村“五小项目”优先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参与,顺利完成了“清零消薄”阶段目标。同时,整合项目资金支持集体经济发展,今年新争取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4000万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3亿元,支持80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难在持续稳定,重在群众受益。今后,我市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带动创建一批生产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

试点示范,财务管理更规范

“现在合作社的账由镇上专业的人管理,我们不用再操心账目上的事情,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处理村里的其他事务。”华阴市罗敷镇竹峪村党支部书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刘松说道。他所说的“村财镇管”其实就是应用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系统。

华阴市农村合作经济工作站站长党强告诉记者:“过去,各村自己管理账目,村委会账目和村集体经济账目混在一起,管理不规范,监管也难。现在是‘一村一账’‘村社分离’,管理更规范了,群众也更放心了。”

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我市抢抓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系统试点机遇,全面推广应用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系统。为加速推进试点工作,出台了《渭南市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系统试点实施方案》,建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统筹负责、相关部门具体实施的推进机制,启动实施了百日攻坚行动,联合信合、联通、软件公司逐镇开展“手把手、面对面”实战培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同时,建立了半月通报制度,定期向县级党委、政府通报进展,及时协调解决遇到问题,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市198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会计初始化,占比99.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今后,我市将持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落实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系统试点工作要求,进一步拓展功能,加快应用,提升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成果。

健全机制,巩固成果有成效

葡萄采摘季早已过去,合阳县新池镇南沟社区的葡萄产业园里还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10月底开始,肖万顺就带领村民改建避雨棚,他们要在明年4月前,完成1000亩葡萄避雨棚的改造工作。肖万顺是南沟社区党总支书记,也是南沟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红提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亩,年纯收入60余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底气所在。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健全完善组织机构,规范组织管理,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实施方案,成立工作组深入镇村开展督导,目前全市196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换届选举,占总数的99.8%。同时,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同调查摸底,分类建立合同台账,全市2278个集体组织共签订合同62848份,金额8亿元。另外,加强成员重复信息处置,落实专人逐条核对,全市累计录入成员信息400余万人,处理重复信息1万余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农经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理念,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群众收益。

创新路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友好型社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随着“三变改革”持续释放红利,潼关县太要镇秦王寨社区的“头衔”越来越多。2017年,秦王寨社区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资产属性,把集体资产分为秦王寨文化旅游投资资产、村集体企业资产、集体公益性资产和集体资源类资产四大类进行分类打包,开展股权改革,并创新实行“党委+合作社+公司”的管理模式,采用党委决策、股份合作社管理、公司运营的方针,彻底解决了集体资产权责不明、集体资源和收益分配不清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经济的新型经营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积极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发展,并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创新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方面,进一步明晰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者的定位,调动其投资经营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等经营实体,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以租赁、托管、入股等方式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全市集体经济组织共创办、领办、控股、参股各类经营主体近2000家,基本实现“一村一公司”全覆盖。另一方面,启动实施人才“招引培育”工程,紧盯退伍军人、退休干部、返乡大学生、经商人员等重点人群,明确集体经济经营收益增量的20%可用于奖励激励,最大程度调动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产权改革成果,采取政企合作、政银合作,搭建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鼓励集体将经营性资产通过入股、流转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79个镇建有产权交易服务站,1137个村配备了信息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未来,我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强化改革集成配套,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