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歌山画水 记住乡愁乡韵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综述
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乡村不仅是百姓世代劳作生息的一方天地,更承载着人们诗意栖居的生活梦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今,行走在华山脚下、渭河两岸的秦东大地,人们发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村”随处有,美丽乡村更胜之。
在渭南发展蓝图中,“三农”工作始终被放在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带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富裕起来的渭南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反哺农村。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指引下,从“百日整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以美为形,让乡村之美变成身边风景。做强产业,让富民产业深深扎根在秦东大地。守护乡韵,让浓浓乡愁深深浸润归乡游子。涵养民风,让文明种子播在和谐邻里之间。在广袤的秦东大地,一幅青绿其外、人文其内的写意田园隽永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 留住歌山画水
夏末秋初,走进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潺潺流水恣意游走,水车悄悄转动,缓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沉淀已久的张桥故事。文化广场上,老乡们激情洋溢地吼着老腔,浑厚激昂的音调,引得广场上的观众跟着一唱一和,声音从村头传到村尾,我们这些意外造访者仿佛跌入梦中故乡,乡愁、乡音、乡党,交织在一起,生动地演绎着幸福家园的“田园梦想”。
从脏乱差的邋遢村,到精致秀丽的生态村,张桥的“惊艳逆袭”,只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与规划引领。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规划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编制出台《渭南市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构建了以乡村统筹发展片区、乡村微单元、村庄为布局的三级体系,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编制完成了县区村庄布点规划,使美丽乡村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结束了多年来农村无序发展、盲目建设的历史。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创建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31个,20个村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位居全省第一。
“突出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各地更注重村庄服务功能方面的提升,这是近年来渭南美丽建设的特色。”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在采访中表示,不搞大拆大建,各地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入手进行环境整治。
一边做基础设施的“加法”,一边做好污水、垃圾处理的“减法”。通过建立卫生长效管护机制,以“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形式聘用巷道保洁员,同时按户配发垃圾桶,调动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让美丽得以长留农村。
炊烟、鸡鸣,小桥、农家,池塘、垂柳……如何留得住记忆中的乡愁,让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风景,彰显乡村的韵味,突出建设“特色化”,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我市根据区位特点、建筑特色、产业传统等条件,着力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保留农村元素、乡村特色、提升文化内涵,突出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村居住功能,彰显出“一乡(村)一品、一乡(村)一景、一乡(村)一韵”。
产业支撑 提振乡村精气神
提起大荔,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美丽乡村,因此,乡村旅游成了大荔一大特色产业。但是否每个村庄的乡村旅游都做得有声有色?
在大荔县官池镇丰裕村,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村主任脱口而出:“我们村有农家乐一条街,可别小看这个小产业,把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吸引回村了,而且还能自产自销当地的农产品,各户生意都不错。”
“村里的环境一好,来的人都比以前多了很多。我们现在都不外出打工了,在自家办农家乐,一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农家乐经营户王女士乐呵呵地说。
乡村的精神气回来了,村民们发展产业的劲头也足了。让乡村之美更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力,做强产业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招。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围绕现代农业做文章,在做大规模的同时,着眼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发展农业园区,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目前全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48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000多个。在产业发展上,各县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潼关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和园区经济,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村、专业村,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目前全县设施蔬菜面积2600亩,其中日光温室1200亩,大棚1400亩,涌现出代字营下汾井、东里、留果、太要欧家城等10个设施蔬菜示范村。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增就业岗位150个,辐射带动当地5000户农民,使农民收入提高20%以上。
环境做文章,群众是主体,发展是根本。美丽乡村建设像一味催化剂,正搅动着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或聚合或促进或延伸。临渭区正是农村环境改善与产业发展完美融合的典范。临渭区的葡萄产业带来的城乡巨变则为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树立了样本。
按照“现代农业导向、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衬托、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立足第一产业用地性质、采用第二产业管理模式、附加第三产业服务功能,举全区之力建设渭南葡萄产业园,引领葡萄产业发展,临渭区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变,由传统平原农业区向景观农业区转变。
“今年我们下邽镇屈驾村农民仅葡萄种植一项人均年增收两万元。村上有30家买了小车,10余家在城里买了单元房,有的还在镇上买起了门面房。”屈驾村村委会主任田忙郎满脸自豪。
在产业发展的另一端,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变,绿色经济也焕发出崭新的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少乡村动起了美丽经济的心思,发展体验、观光和绿色经济,华阴市仙峪村充分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为主的周末休闲游,已初见成效;富平县中合村、白水县尧头村、澄城县吴坡生态环境体验游、历史文化纪念游、民俗文化体验游、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创新推动 记住乡愁乡韵
如今,穿行在白水城乡的街道,一面面文化墙、一张张宣传牌,一幅幅五颜六色、图文并茂的“道德画”,将“冷冰冰”的墙体变成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群众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
美丽乡村建设,参与的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于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调动积极性?要靠营造向上向好的氛围,还要因地制宜,坚持“农民要什么,就干什么”,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广大农民才会更有获得感、更具幸福感。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硬件”和“软件”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提升,各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公婆”“十大孝子”“十星级文明户”等道德模范评选,深化“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乡村医生刘永生被评为“三秦楷模”,5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充分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凝聚建设合力。
美的村巷、美的房舍,也带起了村民对美的追求,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家风又回来了。潼关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民风建设紧密结合,实施“十个一”工程:即建好管好用好一个农家书屋,建好管好用好一个村广播室,建设一个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有乡村文明一条街,有一个善行义举榜,有一个乡贤文化骨干队伍,有一个道德讲堂,有一套乡规民约,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一批好公婆、好儿媳、好家庭。大荔县全域推行绿色殡葬改革,群众丧事平均花费从过去的3.3万元降到1.5万元,仅去年一年,全县控制丧葬事宜3300余起,节约费用近7000多万元……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采访至此,渭南的美丽乡村建设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图景:四时皆美的生态,四处见景的村居,望不断的乡愁,让人们轻盈呼吸,明媚生长。在这儿,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早已不囿于山水美、农家富,可能更美在让居住其中的人找到了心的归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