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郭艳
5月20日,市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系列发布会由渭南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祖亮主持。当天,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王晓鹏就“推动慢性病及特殊药品联网结算,提升医保经办服务水平”主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发布。
“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王晓鹏介绍,自市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六统一”的工作目标,形成以基本医保制度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的三重医疗保障体系。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参保411.85万人,城镇职工参保44.9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3.01亿元,支出23.35亿元,累计结余9.66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6.94亿元,累计结余2.14亿元,基金运行安全平稳。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城乡居民门诊慢特病分为3类30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特药管理范围的药品共126种。截至4月底,全市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医保保障172658人,全市城镇职工门诊慢性病医保保障42103人。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报销346363人次,基金支付1.25亿元,城镇职工门诊慢性病报销34964人次,基金支付1.19亿元。
为持续提升医保经办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2020年新的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后,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及特殊药品在统筹区域内一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已经实现了联网即时结算,城镇职工门诊慢性病血液透析网络结算在我市全面推开,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2020年,全市城镇职工门诊慢性病血液透析网络结算1746人次,基金支付470.15万元。下一步,市医疗保障局还将加强网络建设,推进医保信息系统与省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进和完善信息交换和共享、异地就医结算、医保电子凭证及移动支付等功能,构建实体大厅与网上平台、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等互为补充的全方位经办体系,通过优化经办流程、强化技能培训,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医疗保障服务机构,推动服务网点合理布局,积极探索在乡镇、街道(社区)设立医保服务站(所),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此外,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医疗保障局出台了今年医保惠民十件实事,在医保待遇、流程服务等方面都有新亮点,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享便利——
在县域基础上,实现农村脱贫人口医保结算市域内“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
加大医保飞行检查、交叉检查力度,聚焦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假血透等欺诈骗保行为,规范定点医药机构服务和收费行为。
推进总额控制预付工作开展,探索在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控制下的按项目付费、病种付费等复合式付费方式。
抓好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落地,落实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和准入谈判结果,完善药品分类管理政策。
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中实施医保基金直接结算,而后逐步扩大范围,着力解决药款结算滞后问题。
实现门诊慢性病、特殊药品联网结算,方便就医报销。
全面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年内覆盖全市所有定点医药机构。
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保障工作,助力疫情防控。
完善城乡居民“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参保人群“两病”门诊政策全覆盖,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不低于50%。
协调落实好今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保障好城乡居民医保待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