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周海燕 文/图
金秋十月,秦东大地硕果累累。下邽镇的葡萄、官道镇的冬枣、南塬的核桃、猕猴桃……群众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而前几天,渭南市经开区龙背办事处青龙村的闵社教也刚刚出售了40多头肉牛,减去养殖成本,一头净赚3000多元。在位于村口的牛场,还有35头被喂得油光水滑的牛悠闲地吃着草料。
闵社教因家人生病以及缺乏技术致贫,为了走出贫困,2015年,他在龙背信用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支持下开始养牛。但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金额较小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资金已经无法满足其生产需要,龙背信用社第一时间了解到该情况后,主动上门与闵社教沟通,指导他归还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并给他发放了30万元的养牛产业贷款,支持他扩建了养牛场。经过几年发展,他的养殖规模扩大到了60头,很快就将“贫困帽”摘掉。2020年肉牛涨价,养牛前景颇好,闵社教瞅准机会,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龙背信用社又给他追加了20万元信用贷款。“过几天再买些小牛,规模扩大至100多头,规模大了才能占住人。养牛利润还可以,咱又肯下苦,又有信用社贴心支持,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闵社教笑得满脸褶子,“这褶子以前是穷日子愁出来的,现在是幸福日子笑出来的。”
掬一把小麦谈丰收
作为支农主力军、党中央定位的“乡村振兴主办行”,临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临渭区农信联社)始终秉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深情根植“三农”沃土,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号召,坚持支农支小支实市场定位,持续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对涉农贷款“快受理、快调查、快审批、快发放”,肩负起支持全区产业兴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神圣使命。截至2021年9月末,临渭区农信联社各项存款余额13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4.7亿元,涉农贷款占比80%以上,仅2021年前9个月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0亿元。正是有临渭区农信联社多年来对辖内“三农”领域持续不断地金融“输血”,才让像闵社教这样肯下苦、爱钻研、守诚信的群众生产发展有了“造血”功能过上了生活有奔头的好日子。
牛棚里面话发展
倾力支持“三农” 让临渭产业更兴旺
官道镇武赵村因种植冬枣远近有名。“我村80%以上的群众都种冬枣,官道信用社每年都给我们武赵村授信四五百万元,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冬枣面积已发展到1500多亩,年人均纯收入3万余元。”武赵村党支部书记刘新法说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群众身边的银行”“最接地气的银行”“新农村建设的社区银行”的临渭区农信联社,落实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省联社)“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金融乡村振兴规划,加大信贷资金投放,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中,落实到了行动上。
金融网点下沉至村口
在支持产业发展中,临渭区农信联社瞄准优质客户、潜力客户、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不断加强信贷资金精准投放,在加大涉农资金投放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融合效益,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他们紧扣区域产业规划,大力支持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重点支持以葡萄、猕猴桃、核桃、樱桃等产业为代表的果业;以肉牛、肉羊、水产养殖为代表的畜牧业;以芽菜、棚菜、花卉棚室盆栽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因地制宜支持打造“渭北葡萄”“南塬核桃”“巧娘草编”“吝店茶菊示范园”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优势主导产业扩面提标。
目前,临渭区渭北葡萄、南塬核桃和猕猴桃种植业以及“南石羊、北希望”养殖业发展格局日趋壮大。“临渭葡萄”产业园入选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实训基地;“临渭核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渭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对外发布,获评“2020年最受欢迎100强”。现代农业园区和规模养殖场更是蓬勃发展,目前已分别达到65个和159个。“在每个产业里,都能看到临渭区农信联社支持的身影,能让这些优势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也很骄傲。”临渭区农信联社业务部井奔虎说。
樱桃树下话来年
与此同时,临渭区农信联社按照“以点带线、以线联片”的思路,发展链条金融模式,一批具备农业特色的产业化基地、农业专业村逐渐涌现出来,“户户相通、村村相连、互帮互助”的链条金融模式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支柱。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八百里秦川号称“粮仓”,渭南是八百里秦川“白菜心”,粮食生产举足轻重,作为传统产粮大区,这几年临渭区粮食产业稳中向好,种植面积稳定在103万亩以上,其中高标准主粮产田43万亩,这其中离不开临渭区农信联社的一路支持。2012年建在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的阳光利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渭北重要的粮食产销大户,“前几年因为资金不够,我们只能在家收粮,3间平房最多只能存放100万斤。”合作社负责人温暖慧说道,“后来,官道信用社多年跟踪支持,从前些年的二三十万元贷款到现在的两百多万元授信,我和丈夫及其他合伙人在村口建起了新的粮食收储点,现在我们库存储能力在1000多吨,存储能力大大提升了,周边群众卖粮方便了,种粮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在临渭区农信联社多年持续信贷支持下,像阳光利民合作社这样的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粮食收储销售大户,在临渭区还有30多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和大规模经营、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是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临渭区农信联社在支持产业发展中,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农业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并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大力支持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下游延伸,提升壮大现代粮油产业、现代畜牧业、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尽自己的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由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型。目前,在临渭区农信联社支持下,临渭区新型经营主体多元化培育成效显著,已认定龙头企业19家、专业合作社633个、家庭农场278个,获评“中国十佳现代农业示范城市”称号。
做实普惠金融服务 让群众生活更富裕
下邽镇川王村的闫小军听说工资发了,端着饭碗拿着信合卡就往村部那边的临渭区农信联社金融惠民服务点走,“刚好下午有事得用点现金。”3分钟走到服务点,用卡在助农e终端刷一下,查询、取钱,用时不到1分钟,连吃饭也没耽搁。“我们村周边有3家信用社,距离最近的镇上有5公里路,以前去信用社取个钱,骑车得要15分钟。后来信用社在村部这边的商店设了惠民金融服务点,平时取钱、交合疗、交话费,甚至贷款都能办,不用排队还能谝闲传,方便得很!这真是家门口的银行。”闫小军笑着说。
负责这个金融惠农服务点的席学亮告诉记者,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现在村上留下来的大多数是老年人,下吉信用社在他的商店设立了惠民金融服务点后,办业务的群众特别多。“这确实是给村里的老人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他并不在乎每笔业务信用社付给他的一笔5毛钱的报酬,“咱也不费啥,有了这个惠民服务点后,感觉这几年咱在群众中口碑更好了,商店也慢慢成了大家聊天谝闲的聚居地,店里生意跟着也好了。据下吉信用社主任王磊介绍,仅下邽镇,就有惠民金融服务点14个,月均业务量在1万笔以上。
惠民金融服务点,只是临渭区农信联社做实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措施之一。近年来,临渭区农信联社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部署,主动对接群众日益增长的现代金融需求,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强化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中,临渭区农信联社始终将便民利民作为重要标尺。他们扎实推进“阳光信贷”工程建设,提升信贷服务水平,让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辖内各信用社均设置了阳光信贷大厅,推行“首问负责制”“一站式信贷服务”“一次性告知制度”等服务方式。通过“三公开一监督”,即:公开贷款产品、公开申贷条件、公开办贷流程以及设立监督投诉服务热线,畅通服务渠道,提高办贷效率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客户办贷便利度;通过开设绿色服务通道、专柜专人办理、延长信贷服务时间、开展“点对点”包片帮扶、现场集中授信,靠前跟进服务等措施,优化办贷流程和服务模式,加快审批和放款速度,不误农时,全力保障农业生产资金需求。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临渭区农信联社普惠性涉农贷款28768户余额24.23亿元,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17亿元。
临渭区农信联社始终秉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坚持支农支小支实的办社方向和市场定位,以“双基联动”为抓手,主动融入农村各类经济生活场景,加快农户小额信贷投放。临渭区向阳办赤水村大樱桃这几年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也因为种植樱桃日子越来越富。而谈起樱桃发展过程,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庆直言,从零星发展到整村推进,这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临渭区农信联社的支持一直都在。“以前贷款需要去营业室办,程序啥的都很简单,现在就更方便了,临渭区农信联社的人提前上门给咱每家每户授信,授信情况在村委公示,大家都能看见。啥时候需要钱,随时刷卡就能拿到,资金不用的也不产生利息。”他这样对记者说。
切实抓好金融精准扶贫,是临渭区农信联社近年来主要负责人抓在手上的重要工作之一。从2016年开始,临渭区农信联社组建基层信用社、镇、村帮扶干部和客户经理队伍“三支力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地调查摸底,精准实施了“光伏贷”“草编贷”“葡萄、猕猴桃、核桃”果业贷、“棚瓜、蔬菜、花卉”特色产业贷、“猪、鸡、牛”养殖贷,药材种植加工贷等10个扶贫项目。截至9月末,临渭区农信联社累计投放脱贫巩固专项贷款11217笔、金额3.01亿元,平均每100户已脱贫户中就有37户在信用社办理了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临渭区农信联社以渭南市辖区13.5%的贷款市场份额发放了辖内100%的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
做优金融创新 让农村更美更宜居
这段时间,家住阳郭镇的小周家里盖新房。“预算了10万元,但多盖了几十个平方,准备的钱就不够了,整整差了5万元。咋办?”小周想到了贷款。他跑到临渭区农信联社阳郭信用社一问,营业人员让他打开手机扫了个二维码,3分钟后就收到了6万元的授信信息。“这贷款比买菜还方便,而且需要的时候再把钱取出来,既不用多掏利息也不耽误事。”他感慨道。
听着小周的讲述,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下。通过微信扫客户经理出示的二维码,输入身份信息,真的是3分钟后就拿到了授信额度。信用社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小周和记者体验的这项业务叫“市民e贷”,授信成功后需要多少钱可以随时到信用社营业厅办,也可以自己在手机上操作,随用随借。而在临渭区农信联社,这样的创新金融产品还有针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秦V贷”“V商贷”,针对群众消费需求的“e享贷”“装修贷”等。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临渭区农信联社始终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不断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围绕“三农”特色,地区差异、个性需求、为广大客户提供“喜闻乐见”“量身定制”的高质量、多元化产品服务。
不断丰富完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在省联社支持下,临渭区农信联社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三农”信贷产品体系和线上线下一体化信贷服务模式。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好更切实的金融服务,临渭区农信联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针对“三农”产业多样性发展需求,细分客群为客户量身打造相应的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信贷资金需求。在持续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三秦兴社贷”“职业农民贷”“三秦农经贷”“脱贫巩固贷”“创业担保贷款”等“乡村振兴”系列信贷产品。金融产品更加完善,金融服务更趋精准。
大力构建电子银行服务平台。随着社会发展,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越来越普遍。为了让群众更加便捷地办理存贷款业务,临渭区农信联社投入大量精力,搭建起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网上支付在内的电子银行产品服务体系。他们先后推出“秦e贷”“市民e贷”等线上贷款业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可以办理贷款。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临渭区农信联社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了“秦e贷”“市民e贷”“秦V贷”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在营销获客、客户体验、产品匹配、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渠道优势和产品优势,有效利用批量预授信客户“白名单”主动邀请等营销手段,提高了客户签约授信率和覆盖面,截至2021 年9月末,累计授信签约40707户、累计授信签约金额22亿元,累计用信金额8.75亿元。线上贷款余额5.06亿元,较年初净增4.31亿元;其中纯线上贷款2.89亿元,线上线下一体化贷款余额2.17亿元,为满足“三农”资金需求提供了更快捷、更高效、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主动融入“三农”经济活动各种应用场景。2021年临渭区农信联社立足辖区经济特点,主动围绕客户需求,拓展商户资源,丰富产品种类,合理布局“金融服务工作站”,布放助农e终端,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不断提高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实现了信用社对城市社区和乡、村、组提供金融服务的全覆盖。截至2021年9月末,临渭区农信联社在辖内已设立金融工作站256个,开通手机银行18.59万人;设置助农服务点205个,布放助农e终端205台,累计交易49.16万笔、金额5.77亿元;为辖区商户开通聚合支付业务10789户,发生交易2852.28万笔,金额34.42亿元。
滔滔渭河作琴弦,秦岭北麓谱壮曲。作为群众公认的支农主力军,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临渭区农信联社的身后,是一串串熠熠闪光的足迹;在她前方,延伸的是一条无比宽阔的康庄大道。在党中央吹响乡村振兴号角的重要历史时刻,临渭区农信联社将秉承支农宗旨,不忘支农初心,深耕“三农”沃土,响应号召,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倾心打造临渭百姓的良心银行、放心银行、贴心银行,为促进实现区域农业发展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群众富裕富足贡献更大的信合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