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选/文 刘家乐/图
在我国,“织女牛郎鹊桥会”的故事妇孺皆知,但那只是神话传说。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渭北农村,实实在在上演过“过婚桥”的婚俗,曾经轰动乡里,成为一个奇特的民俗景观。
在农村,年轻人结婚是一件天大的事。自从两个娃确定了婚期,家人和亲戚朋友们就围绕着娃娃们的婚事忙活起来。村里人讲究多,结婚的规矩程序一个都不能少。除了收拾新房、添置衣物、置办酒席这些必要的事项外,最引人注目、最刺激也最有轰动效应的,就是搭婚桥、过婚桥了。
这里所说的过婚桥,是指新郎把新娘引进门之前,要跨过那个在自家门前由人工搭成的木桥。这其实是农村“耍媳妇”的一个重要内容。婚桥一般是横向搭在主人家的门口,桥身与大门平行。这样搭建的好处是因地制宜,省地方,不影响村道上人们的正常通行。也有一些人家门前地方比较宽敞,那就竖向搭建,即桥的一头正对着大门,一头连着大路,婚桥显得既大方又有气势。
婚桥通常是结婚的先一天就搭建完成的。农村人办婚事,几乎半个村的人都来帮忙。渭北人把前来帮忙的叫相奉。过事前几天,主人家会上门邀请村里年龄大、懂事理、办事稳妥的人当相奉头,托付他操持安排一应事务。在完成贴对联、挂灯笼、搭宴席棚、砌炉灶等必要工作后,相奉头会根据主人家的意思,安排一些手脚麻利的小伙子搭建婚桥。他们在主人家大门外正中位置放一张结实的大方桌,两边各搭一条木梯子,一架简易桥的形状就出来了。因其酷似一座真正的桥梁,故而得名婚桥。按照老规矩,一对新人须从桥上通过,方能登门入室、进行后面的环节。为了使木桥稳固牢靠,相奉们会用粗麻绳将木梯捆绑到方桌腿上,同时在木梯与地面接触的那头扎上几个木楔子,用铁丝固定死,防止木梯翘起移位。渭北农村逢年过节有打社火抬芯子的习俗,其道具采用木质坚硬的木头制作,非常坚固,抗压性强,这就为搭建婚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少地方的人搭建婚桥,用的就是打社火抬芯子的专用桌子。婚桥的框架搭成后,相奉们还会对其装饰修整一番。他们拿来唱戏用的桌布给方桌围上,桌面铺上红毯子或红被面;再拿些干草,分成小捆捆分别绑到梯子桄桄上,以增强梯子的摩擦力和稳定性,防止新人走上去打滑。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迎花轿了。那时农村根本没有汽车,自行车也很少,结婚多是坐花轿。花轿是一辆小型的两轮畜力车,车身用龙骨做成房子的式样,车顶拱起,呈弧形,车体罩上篷布或其他类似材料,只留一个出入口并用布帘遮挡。这样的车型,与我们在影视中常见的古代官员出行乘坐的人抬轿子相类似。花轿里面的空间很小,只能坐一对新人,至多再坐个“捉鸡娃”。轿车由一匹体格健壮、披红挂彩的长腿牲畜——或骡子或马拖曳。赶车人坐在帘子外边的车辕上,手拿飘着红绸带的长鞭子,一边吆喝牲畜,一边甩着响鞭,神气活现。其他送亲接亲的人,分别乘坐在后边的几辆骡马大车上,随花轿车一起前行。那时骡马大车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是全力支持儿女们的婚事。
花轿一进村,立刻有相奉点燃墩子炮,迎接新人。鞭炮声一响,整个村子一下子沸腾起来。男女老少纷纷来到婚桥前看热闹,村道上被拥塞得水泄不通。待花轿来到大门前,只见新郎的父亲手拿一把点燃的干草,绕花轿一周,农村人把这叫“燎花轿”。随后新郎本家叔伯中的一个人点燃一串鞭炮,用竹竿挑着,亦绕着花轿鸣放。有的人家把燃干草和放鞭炮两者合二为一,由新郎父亲一人完成,倒也省事。新郎的母亲则在烟雾缭绕中,拿着一笸篮糖果和小花馍,越过花轿,扔到对面围观的人群中,以此寓意五谷丰登,为一对新人祈福。围观的人见有糖果花馍扔过来,立刻哄抢。据说谁抢到新婚的糖果花馍,谁就有福。人群中顿时大呼小叫,场面好不热闹。
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正戏就要上演了。此刻,等候多时的司仪粉墨登场。只听他一声吆喝:“新娘下轿……”声音洪亮,拖着长长的声调。新郎的母亲在几个紧要亲戚的陪同下,来到轿前,将带来的小凳子放到花轿跟前,招呼新媳妇踩着凳子下轿。司仪接着又发号施令:“新郎新娘过婚桥……”新娘便在几个伴娘的簇拥下来到桥的一头,新郎也在伴郎的陪同下到了桥的另一头,准备过桥。
过婚桥是男方家提前通过媒人与女方家沟通好的,不然事到临头突然要新娘过桥,新娘肯定会措手不及。渭北农村把伴娘叫做“扶女的”,把伴郎叫做“陪客”。新娘过桥时,几个扶女的就分别站在桥的两边当帮手。新娘刚要上桥,站在桥两边的两名身穿黄马甲、手执护杖、负责新娘过桥安全的相奉,这时将护杖交叉在一起,阻挡新娘上桥。农村习俗,这是向新娘讨要礼物。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扶女的拿出手帕毛巾之类的礼物打发相奉。相奉这才拿开护杖,予以放行。相奉手中执着的护杖,呈“T”字形,原本是保护社火芯子上作戏中扮相的小孩用的。护杖有长有短,因场地限制,过婚桥所用的护杖是比较短的那种,约一人多高。护杖“T”字形的那头用衬着棉花的布包好,比较柔软,以免护人时伤到人。
过婚桥对新娘是一个考验。人们平时走的都是平路,这时要在充当桥面的梯子桄桄上行走,没有一点胆量是寸步难行的。尽管新娘过桥时手扶着相奉从两边伸出的护杖前行,下边还有扶女的护着,但人悬在空中,而且梯子桄桄之间有距离,一步踏空就有掉下来的危险。看着新娘晃晃悠悠、一步一挪的样子,看热闹的人群不时发出“哈哈哈……”的笑声。行进到接近桥中间时,取闹的年轻人会向新娘提些诸如“自我情况介绍”“恋爱经过”“婚后谁当家”之类的问题。得到满意回答,才让新娘继续前行。
与此同时,新郎已经在桥下两边陪客的保护下,从桥的另一端迅速跨过桥面,站到桥中间的桌子上,等候新娘的到来。看到新娘艰难地行走,新郎会上前几步,牵着新娘的手,帮助其跨到桥顶。后边一段桥,新娘是在新郎搀扶下进行的,所以比较顺当。期间,新郎自家屋里嫂子和村邻们会继续给一对新人设置障碍、出些难题,借机调笑一番。一对新人相互帮衬,巧妙应答,很快过关,一般不会出现尴尬和冷场的局面。
过完婚桥,新娘走近大门,大门口早早聚集了一群大姑娘、小媳妇和小伙子,大家把住门,挡住新娘进门的路。扶女的与把门的唇枪舌剑,你来他往,经过几番交涉,达成一致意见。扶女的掏出礼物,散给众人,大门让开。后面还有新房的门被锁、新娘娘家陪嫁的东西被藏匿等等,扶女的皆一一对阵,用礼物换回房门钥匙和陪嫁品。这些都是农村人耍新媳妇常用的手法,也是人老几辈流传下来的风俗。面对这样的民风民俗,你恼怒不得,只有顺其自然,与以后将要长期相处的村邻们斗智斗勇,不伤和气,方落得皆大欢喜。
农村婚俗中,还有一种叫跑骡车,场面震撼壮观,不输过婚桥。跑骡车往往与过婚桥是连在一起、一先一后进行的,彰显了这桩婚事的隆重热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因为篇幅关系,对跑骡车没有涉及。但有这方面经历的人,是不会忘记那个热闹场景的。
农村婚俗调研中,笔者注意到,年轻人结婚搭不搭婚桥,完全取决于自家的经济状况和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不是每桩婚事都要搭婚桥过婚桥的。一般来说,凡是搭婚桥的,都是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条件不具备的是不大采用这种方式的。当然也有这样一种情况:主人家所以同意搭婚桥,主要是村邻好友们促哄的结果。
搭婚桥过婚桥尽管发生在农村经济不发达时期,但它折射出我们民族所独有的民俗特色和团结互助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