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书之间

雷保荣

上大学时,我读的历史学专业。那时是茫然的,不懂得人生规划,不知道天高地厚。像一只井蛙,倒活得开心自在。读书十几年,没有参加过补课班,买的课外书寥寥几本。匆匆几年,努力奋战,几经焦灼,我读完中学,稀里糊涂就上了一个地方二本院校,读了服从调剂的专业。说不幸吧,也算是上了大学;说幸运吧,只是个“刚上线”,确实不值得一提。

话又说回来,农村出来的学生,能上大学就不错,也该知足。而我就那么容易的知足了。在没有家长过多投入精力和金钱的情况下,在没有人做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情况下,这般结果是完全可以心安理得的。每每想到上大学选专业都是自个儿一手完成的大事业,心底就升腾起几分豪气。

倏忽间,又是四年,读书学习找工作,努力实现着自己大学期间设定的人生目标。努力与机缘的双重眷顾终于没有让我失望。毕业后大约一年,我就考到了我们县的一所乡村小学,阴差阳错地教起了语文。还好,人常说“文史不分家”,大学学过的专业知识不会全无用处,那些历史学知识肯定有用,“沾边儿”就是好事。有些闲话曾在耳边响起:看来上大学也没有多少出息,还不是混回老窝了,有些窝囊。当初我的确有过这样的心理,但很快就调整了预期,学着安慰自己。好歹也有了端得住的饭碗,得知足识趣,尽量不受外界干扰。

教课之余,我偶尔会给孩子们讲讲某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或讲下某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效果终究有所不同,常以此获得一些安慰。有时和其他同事讨论时事政治、人文历史、国际关系等,也总能说得头头是道,偶有一两句颇有见识的论断常常引得大家啧啧称赞。我便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更加彰显出知识的无限魅力,更加增进我继续努力钻研学习的兴致。时间久了,我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书没有白念的”这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然而,我有自知之明,肚子里有几滴墨水还是心中有数。所以不论别人怎么说,我从来不敢自以为是,更不敢夸夸其谈,自我标榜。我深知,我已不再是毛头小子,不能再像那个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娃。我已经是一名老师,就应该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像一个合格的老师。于是,我也就清楚地知道该怎样不该怎样,能怎样不能怎样,我确乎感受到我已经是一个可以让父母完全放心可以在社会上独当一面的大人了。我更觉得我还是最需要坚持默默学习,坚持不断积累,做到有时间就阅读,不断充实头脑,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我确信只有更加名副其实,心里才踏实。

自从我教语文课后,对于历史类书籍难免地疏离了许多,兴趣爱好慢慢地偏向了文学。还是那句话的另一种讲法,“文史本一家”,我想着法子安慰自己。在小学教书,面对小学生,实际上根本用不了多么高深的知识,主要还是靠着一种端正的教书育人态度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来工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不再有因为没有教上中学历史而产生的遗憾了,也就无所谓专业不专业了,起码还从事着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就够幸运了。再者,文学也一直是我热爱的领域,如此想来,就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宽慰。

读书教书,与书为伴。数载寒暑,自修不断。虽然资质平庸,却也喜欢古人超凡脱俗的志趣,洒脱不羁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洞悉世事的智慧,精准独到的表达。每每读书读到兴奋处,常常忍不住想要大声朗读出来,甚至是几遍几遍地朗读,直到能够合上书本自由背诵才肯停下来。我常觉得非得如此,才对得起古代志士仁人那伟岸的形象,高尚的灵魂;非得如此才能达到一种共情的状态,才能体悟古人心境,与古人心气相通,悲古人所悲,喜古人所喜。那种情形,就好像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坐在自己面前高谈阔论,而我就像个小学生一样正襟危坐地聆听教诲,沐浴春风。

读书教书,手不离书。三十余年,依然爱书。对书,我还是保持着那份执念,还在持续着那份热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