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董献军 史王萍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构建南部秦岭山脉和北部黄土台塬沟壑区生态屏障、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让广大群众尽享绿色宜居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水务系统在水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领域顺应时代呼唤,体现新时代水利人的使命和担当。为此,记者对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原晓军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好,请您谈一谈全市水利行业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的主要工作任务。
原晓军:水是生态环境建设最基础、最活跃、影响最为深刻,且不可替代的因素。正确处理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促进开发性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已成为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所以,水利部门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二是以黄河、渭河、洛河、南山支流为重点,实施好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三是以干支灌排渠道为重点,全面提高水库、水源地等水利设施周边的林木覆盖率,确保重点水源地绿化指标达到创建森林城市指标要求。
记者: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提高全市林木覆盖率的主要举措,请问市水务局是如何强化水土保持工作的?
原晓军:水土保持工作是水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我们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机结合,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一是规划引领。编制了《渭南市水土保持工作总体规划》《渭南市秦岭区域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启动了《渭南市洛河流域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不同区域水保生态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对应措施。二是项目带动。今年全市共争取中省水土保持项目资金1.1亿元,涉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保护、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三大类项目,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平方公里。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大了植树种草力度,尽量避免土壤扰动,有效减少新的水土流失。上半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栽植乔灌木林4950公顷、栽植经济林276公顷。三是强化考核。市委、市政府将水土流失治理列为十大民生工程,我局年初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市政府督查室定期不定期巡回督查,市考核办进行了上半年目标责任考核,省政府对上年度全市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资料抽查和现场复核。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全市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已达到82.3%,并建成了渭南市槐园、临渭区红鹤谷、澄城县吴坡3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
记者:水域岸线绿化也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指标,请问目前全市水域岸线绿化情况如何?
原晓军:近年来,我们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各级河长常态化巡查,使河湖长制由有名向有实转变,通过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不仅使河湖水体的质量及其周边环境发生了根本改观,而且水域岸线的绿化工作也明显加快。据调查,全市水域岸线自然长度为4500多公里,适宜绿化的长度有3786多公里,目前绿化长度3058公里,已达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80%以上的指标要求。今年我们还专门安排项目资金,对全市大中型灌区干支渠道、重点水利工程和管理设施周边进行绿化,改善提升水利设施周边的生态环境,助力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记者:乔灌木林对改善水质、保护水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请问水利系统将采取哪些措施,使重点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实现创建指标要求?
原晓军:我市现有湭河水库、涧峪水库、桥峪水库、小敷峪水库、蒲峪水库、育红水源地、五一水库、红旗水库、白家河水库、五八水库10个重要水源地,适宜绿化面积10530亩,现有森林面积7235.4亩,森林覆盖率68.71%。目前,有5个水源地的林木覆盖率已超过70%,针对剩余的5个水源地森林覆盖率未达标的实际,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市县之间、部门之间协调沟通,按照所划定的保护范围,尽快落实绿化地块,积极开展冬春季植树造林工作;二是在项目计划申报时,将建设重点向水源地保护范围内调整,为提高绿化率提供项目和资金保证;三是加强与林业部门的沟通,争取绿化专项资金和项目,以临渭区湭河水库和大荔县育红水源地为重点,加大植树绿化工作力度,争取使全市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尽快达到70%以上的指标要求。
总之,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总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抓今冬明春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好全系统植树绿化工作,全面提升水域岸线和水系廊道绿化整体水平,强力推进重点水源地绿化,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贡献水利人的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