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彭斌 通讯员 王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秋色宜人,行走在潼关县街头巷尾,干净整洁,城市大小公园植被覆盖,抬眼是绿,城区免费公交文明穿行,民警巡逻不停,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安乐祥和。
承接中省改革试点3项,审议通过改革方案136项,完成重要改革任务500余项,印发改革方案455份……
党的十九大以来,潼关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突出问题导向和民生取向,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潼关特色的典型经验,各项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改革重点全面转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谱写出改革新篇章,汇聚起发展新动能,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已成为新时代潼关的最强音;改革,已成为新时代潼关的主旋律。
上下贯通向改革要动力
改革大潮起,风劲再扬帆。潼关县聚焦利益掣肘的领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表明了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的鲜明态度。
上下贯通,方能执行有力。潼关县切实履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第一责任,县委主要领导以身作则,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坚持把中省市各级深改委会议精神作为每次县委深改委会议第一个议题,及时出台《县委改革工作要点》等,细化分解工作目标任务,形成了全县上下领导改革、推动改革、保障改革的强大合力。同时,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联机制,深化改革督察考评,有力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党的十九大以来,对标制定《潼关县贯彻落实十九大改革任务台账》《潼关县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改革任务台账》《潼关县落实十九大以来中央深改委和省委深改委研究审议改革台账》,落实完成十九大改革任务61项,形成制度性成果80余项;十九届四中全会改革任务64项,形成制度性成果70余项;十九大以来中央深改委和省委深改委研究审议改革事项47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党领导的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紧盯制约潼关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依靠改革破除瓶颈、汇聚优势、增强动力。”县委书记于娟侠说。
转型升级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潼关金城招牌显赫,“一金独大”突出,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资源转型发展,亟须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潼关县勇闯改革“深水区”,抓住经济发展关键领域,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8月12日,在陕西聚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号车间,钴产品摆放整齐,这里主要生产电子级硫酸镍、硫酸钴等新能源材料。2021年该公司实现产值6.2亿元,利税5400万元。
近年来,随着聚泰新材料、中陕核钼焙烧、华润风电、中广核风电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规上工业企业中非黄金企业数量占比达到61.5%。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爆发点正在孕育形成,潼关全力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立足新发展阶段,潼关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黄金、新材料新能源、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把软籽石榴、潼关肉夹馍作为本土特色产业,加快构建“3+N”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动力系统,走出一条具有潼关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潼关县把黄金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做强产业,全力强链延链补链。提升金精矿粉“潼交”中心交易量,推动资源利用从“单纯提金为主”向“综合利用”转型,着力开发键合金丝、银丝等产品,提升黄金效益。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黄金贸易平台,先后进行三期首饰城改造,金银饰品经营店户达到200家。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聚泰新材料、中陕核钼焙烧、中金危废处置提标扩能;以成功获批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为契机,推进农光互补和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项目。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以潼关古城为龙头,抓好连霍高速交旅融合开放式服务区、黄河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构建集黄河、黄金、生态等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体系,提升潼关旅游知名度。以软籽石榴、花椒为龙头,持续用力、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以地黄、连翘、五味子等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中药材富民产业,加快建设潼关肉夹馍食品产业园,联动发展鸭片汤、凉皮、烩饼等小吃,形成潼关小吃总部经济。
2021年,如何破解“矿竭城衰”魔咒-潼关县国家级资源转型试点县的实践探索典型经验在《中国黄金报》专版刊发。
潼关县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加快转型、绿色发展的动力之源,高起点设计,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成果 惠及全体人民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党的十九大以来,潼关县全面深化改革,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让潼关群众既感受到改革发展的速度,又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温度。
城区免费公交、农村免费校车、农村免费电视、学校免费供暖、景区门票免费,这“五个免费”,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潼关县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县委、县政府的奋斗目标,紧抓国家级资源转型城市试点县的有利机遇,积极实施“五个免费”,全县民生领域支出逐年增加,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实施更多的惠民免费工程。“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民生,全力以赴抓落实求实效,提高了潼关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县委副书记石艺军说。
“凭借一个窗口、一台机器,短短几分钟,民警就为我办结了3项业务!”日前,市民刘先生对潼关户籍民警高效快捷的办事效率赞不绝口。党的十九大以来,潼关公安“放管服”改革聚焦户籍改革,率先在全省县级公安机关成立户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户籍业务全县通办”“出诊式服务”等。“小户籍”彰显“大民生”入选2021年度全国“我为群众办实事”优秀基层案例。
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枚印章管审批”向乡镇延伸,全县5镇(办)28个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设立“一件事一次办”综合受理窗口,梳理出目录清单99件;加强“一网通办”工作,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三服四化”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进企业、送政策、助企纾困”活动,累计减税降费1.07亿元。
推进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打造潼关兴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品牌创新,探索了“医养结合”潼关模式,让老有所养从“有保障”到“更完善”,经验做法在2021年《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刊发。
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为231名优秀年轻干部建立成长档案,潼关“成长档案”经验做法被中组部共产党员网推广交流;城市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潼关“三无小区”实现“由乱到治”的蜕变》典型经验在中国改革内参刊发,并成功入选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县委书记署名文章《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交响曲”》在《中国社区报》头版刊发。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公安“警营书屋”、烟草系统“春雨书屋”以及“家庭书屋”;打造“志愿红潼关、全城时代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叫响一个口号,擦亮镇村名片”活动,在镇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推行“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改革,取得政府满意、民政满意、卫计满意、百姓满意、入住老人高兴的“四满意一高兴”社会效果。
同时,开展县乡村三级物流进农村,全县2镇6村17个供销网点实现快递进村;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组建68人专业服务队,辐射全县28个村(社区);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切入点,打造“1+1+5”电商生态服务模式;聚焦课堂教学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增效”,全县课后服务覆盖率100%;潼关县成功列入中国美食地标城市名录,让肉夹馍美食地标城市品牌走向世界;打造西北地区首家“交旅融合示范点”,大大提升了游客经停潼关的便利性……
一项项改革举措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让潼关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绿色发展 再添“烫金”名片
9月的三河口,黄、渭、洛三河堤岸尽绿。走进潼关县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茂,飞鸟掠过,形成了一条沿黄绿色生态长廊。
潼关县把“生态潼关”建设贯穿于县域发展的全过程,以“建好陕西东大门,建设美丽新潼关”为目标,实施大栽树、大造林、大绿化,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6.3%提高到现在的46.23%,城区绿地率达40.1%。通过完善“峪长制+警长制+网格化监管”长效管控机制,实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数字秦岭”实战应用,秦岭峪道监控和无人机巡视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河长制”“库长制”,区内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为做好秦岭、黄河两大国家生态保护叠加区的保护与治理工作,潼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当好秦岭、黄河生态卫士,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
如今,绿色生态成为发展底色,再添潼关县的“烫金”名片。
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破题
9月15日,在潼关县桃林寨,漫步村道、广场,房前屋后的桃树、墙上的桃花诗词,仿佛走进了“桃花源”。在这里,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潼关县山多沟多坡地多,长期以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进展不够均衡。自2017年以来,潼关县以产权改革为契机,按照“一村一策”思路,通过采取资源变动、项目拉动、金融撬动、班子带动“四方联动”方式,出台了《潼关县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县28个村(社区)全部完成了成员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全覆盖,不仅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子”。
产业兴旺促振兴。眼下,软籽石榴挂枝头,即将迎来收获季,软籽石榴已成为潼关名副其实的软黄金,通过打造中国软籽石榴第一县,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潼关县以“十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新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累计开工10个,完成投资1.795亿元,开工率为100%。
系统集成乡村治理改革试点成效明显。积极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从坚持“支部带村、产业兴村”等方面“十村同建”,《潼关县“十村同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荣获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80个示范案例。
“三化同步”乡村治理新模式。作为陕西省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在秦东镇四知村,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为目标,探索出了党建功能化、村务多员化、管理智慧化“三化同步”乡村治理新模式。2022年,《潼关县“三化同步”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典型经验入选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案例。“通过‘三化同步’,坚持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激发了乡村治理内在活力。”县委办主任、改革办主任郑建兴说。
“乡贤+”乡村治理新模式。在金桥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王新军的引领下,更多的群众通过种植软籽石榴增收致富;十里铺村退休老干部汤新安为村上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潼关县充分激活乡贤这支力量,促进乡风文明。据了解,全县共有乡贤635人,为实现乡村振兴,汇聚了新的力量。
近年来,秦王寨社区荣获全国文明村、四知村荣获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太要镇荣获陕西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秦东镇入选陕西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潼关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一项项改革举措掷地有声,一份份民生答卷圆满提交……这些成绩浸透着潼关县委、县政府浓浓的为民情怀,镌刻着党员干部群众坚毅有恒的改革足迹。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潼关县将进一步接力探索、接续奋进,沿着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