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核心阅读:何晓庆是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用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是她矢志不渝的信念。她说,未来还要选育出更多更好的好吃、好种、好卖的“三好”西瓜,继续为丰富居民“果盘子”、充实瓜农“钱袋子”尽绵薄之力。
她一身泥土,深受百姓欢迎。只要农民有需要,她就“泡”在农村,把好种子送到农民手上,把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她就是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室、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渭南综合试验站团队的何晓庆。
时下,西甜瓜大棚里的温度达到38摄氏度,似蒸笼一般,何晓庆汗流浃背,蹲在地上仍不忘叮嘱农户:“记得采用西甜瓜高效简约栽培,辅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避免以往大水漫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每年西甜瓜有三季,从育苗、栽培到收获,何晓庆全程指导。用她的话说,全年几乎连轴转,但她乐在其中,且颇有成就感。眼下,秋茬西甜瓜将于国庆节期间上市,何晓庆马不停蹄奔走在田地里,看看长势如何,指导田间管理技术,提醒农户预防病虫害,确保稳产增收。同时,她还忙着指导农户育苗,为栽培试验示范和研究做准备。
近年来,西甜瓜出现病虫害增加、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等问题,再加上品种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严重限制了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能否选育出适宜渭南本土栽培的优质、抗病、高效的西甜瓜新品种,成为摆在何晓庆等渭南农业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工作将近20年,何晓庆先后参与承担国家、省市农业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她全力投入科技攻关,自交分离积累西甜瓜种质资源650份,选育西甜瓜品种3个,引进西甜瓜品种260个,筛选出适栽品种8个。她学以致用,帮助农民收获实实在在的硕果。她参与的《甜瓜优良雌性系的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项目获得2020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7年的《西瓜新品种栽培关键技术》项目通过陕西省成果鉴定。发明专利《一种甜瓜育种用加湿装置》已授权发布;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甜瓜育种雌花及雄花隔离授粉装置》《一种甜瓜栽培用悬吊装置》《一种西甜瓜种植用覆膜施肥两用农机》《田间标识牌》4项已授权发布。
对于何晓庆而言,试验田就是她的工作间。头上戴草帽,脖颈搭毛巾,脚上蹬布鞋,工作服上沾满泥土和汗水,是何晓庆的日常装扮;播种、育苗、移栽、授粉、田间观察、数据记载以及试验采收、拷种晾晒等,是她工作的常态。因为要进行西甜瓜关键环节的记载以及授粉等工作,这个环节时间节点很关键,把握不好就会错失记载数据的准确性,她和她的团队已数不清在瓜地度过了多少个节假日。
农业科研工作也是一件体力活。因棚式西甜瓜温度高、开花早,数据记载需要在凌晨五六点太阳没出来时,趁着天气凉快尽快完成数据记载。而授粉工作需要在早上9点至10点太阳出来时进行,因为有光照花粉才能散开,此时授粉工作方可进行。在田间也不能蹲着或坐着,只能弯着腰进行,有时要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累得何晓庆连腰都直不起来。在最炎热的夏天,闷热的大棚内温度常常在40摄氏度以上,中暑情况时常出现。本应陪伴两个年幼女儿的游乐场变成了试验田,好玩的滑滑梯变成了大西瓜和甜瓜,她们还要化身搬运工,帮助母亲测定数据。满怀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何晓庆孜孜不倦地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
为了帮助村民解决西甜瓜种植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何晓庆把室内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先后深入西甜瓜主产区的蒲城龙阳、龙池,富平张桥等地开展西甜瓜田间栽培管理技术服务,宣传减肥减药技术,累计培训30场次,培训农民15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在农户和科技工作者中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用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何晓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她和团队的帮扶下,每到西甜瓜采摘期,丰收的好消息便接踵而来。“今年卖了18万元,比去年还要高。”“采用了你们的技术,成本越来越低,西瓜越种越好。”“这是想都不敢想的收益,西甜瓜种植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推广到农户、带着农户干、示范给他们看,何晓庆和团队依托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先后在蒲城、富平、大荔、阎良等西甜瓜主产区建成示范基地6个,集中示范福运来、安生甜王、绿博特等西甜瓜优良品种2000余亩。示范推广减肥减药技术、早熟栽培技术、简易整枝技术、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性技术2万余亩。示范推广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了农户亩纯收益。
“未来,我还要选育出更多更好的好吃、好种、好卖的‘三好’西瓜,继续为丰富居民‘果盘子’、充实瓜农‘钱袋子’尽绵薄之力。”何晓庆坦言,作为一名扎根土地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她将致力于技术帮扶,因地制宜培育好“小而精”的甜瓜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擦亮农业品牌,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农民朋友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