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人才圈”圈出好成绩——来自渭南市专家服务团的生动实践

王瑜 渭南日报 记者 张晓玲

乡村人才短缺,怎么办?乡村人才队伍,如何建?历经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渭南市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近年来,渭南市委组织部以行业、领域为单位建立专家服务团,让科技特派员、农业、教育、医疗等专家服务团及其分团,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服务乡村振兴。

提升效益靠科技

8月,正是大荔冬枣上市的季节。

看着满园冬枣,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六合村枣农王伟动情地说:“弱树变强树,一棚顶一棚,冬枣能丰收,全靠周老师。”

去年秋季洪涝灾害,水漫过枝头,淹了冬枣园。渭南市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冬枣分团团长、大荔县红枣研究院院长周爱英来到冬枣园,给正在排水的王伟鼓劲,指导王伟通过揭膜晾墒、剪枝保树、深翻晾墒、消杀保树4个步骤进行生产自救。

“按照周老师说的一步步操作,这树不但救过来了,而且长得比往年还好。冬枣口感好,脆甜脆甜的。这两座冬枣棚有3亩地,去年一共收了6000斤,今年一棚就收了6000多斤。这务枣,还得靠科技!”王伟由衷地说。

在朝邑、赵渡、安仁等冬枣种植大镇,周爱英就是枣农心中的“活财神”。去年,发生了洪涝灾害,周爱英每天到安置点给枣农打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还到地里教他们咋救树,每天去四五个小时、讲四五堂课。她不但现场指导示范,还全程跟踪服务。

周爱英的团队有20人,由栽培、土壤、水肥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周爱英说:“42万亩大荔冬枣喜获丰收,是团队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端牢饭碗靠农业

一行玉米、一行大豆,交替而种,一望无际。

这片土地有2800亩,是陕西省农垦集团朝邑农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也是渭南市农业专家服务团粮油分团的科研基地。专家们正在尝试通过技术推广,示范引领广大农民,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多收一茬大豆。

在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孙镇试验站小麦实验室,渭南市农业专家服务团粮油分团团长、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张养利正对一株小麦进行脱粒,筛选,分装。让张养利欣慰的是,他自主研发的国审新品种“渭麦9号”亩产达601.6公斤,比去年单产提高180.6公斤,增幅42.9%,创下了全国旱薄地高产新纪录。

“人努力,天帮忙!”张养利这样看待所取得的成绩。张养利清楚地记得去年因秋霖天气,小麦迟播40多天,他们住到农民家里,帮助农民选种、播种,冬季趁雪追肥,春季趁雨追肥,防治病虫害,预防倒春寒、干热风……

在科技壮苗行动、无人机飞播技术的助力下,今年渭南夏粮总产量1260717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769吨,增长了0.46%,总量位居陕西省第一,实现十八连丰。

播洒希望靠教育

播下种子,收获希望。

今年春季开学,渭南市实验小学的学生每人收到一个福袋,里面装有一粒种子。

回到家,学生将种子埋入土中,观察其破土,发芽,成长。学生或写日记、或画画、或丈量,记录着种子的生长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将“一粒种子”与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等学习结合在一起。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也是一次作业。渭南市教育专家服务团实验小学分团团长、渭南市实验小学校长何焕利大胆创新,带领团队打破以“篇”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以“单元”为单位,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习惯,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作业设计,把构建品质课堂作为落实“双减”的基本途径。

作为渭南市小学的“名校+”教育联合体、“名校长+”发展共同体、“名师+”研修共同体负责人,何焕利充分发挥“三名+”融合发展的优势,将三个不同层面的团队融合起来,共同发力,带动辖区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创新发展。

在一次次主题活动、一场场示范教学中,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浸润着乡村学校。何焕利说:“我们积极参加全市‘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通过优秀教师支教、乡村教师跟岗、示范课观摩、课堂问诊等形式,进行管理与教学经验分享,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健康生活靠医疗

每逢周五,是闫晓莉到乡镇卫生院坐诊的日子。

闫晓莉是渭南市医疗专家服务团大荔分团的团长、大荔县医院卒中中心医疗总监。

今年4月的一天,闫晓莉在朝邑卫生院坐诊。一名女士坐着轮椅,被家人推了进来。闫晓莉问诊得知——这名女士名叫李珍,今年50岁,左腿曾出现麻木症状但很快缓解了,当天早上一起床忽然身体感觉没劲。直觉告诉闫晓莉,这名女士可能患有急性脑梗,要紧急救治。

启动绿色通道,开启直通车;在救护车上,进行溶栓前准备;进入医院,做CT、溶栓……

由于救治及时,经过1周的治疗,李珍左腿虽然力量差,但生活已能自理。3个月后,她基本恢复正常,能够下地干农活。

李珍认为,除了医生水平高以外,还有接诊救治前移起了大作用,120救护车就停在卫生院,说走立马走。

闫晓莉说:“对下,我们和县域内的卫生院结成医共体;对上,我们和陕西省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通过定期会诊、基层巡诊、双向转诊、远程诊疗、手术带教等方式,基层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渭南市委组织部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农业、教育、医疗等专家服务团及其分团,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的“人才圈”。他们和省外同行对接,和市内同行联手,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他们长年下沉基层、奋战一线,用真情为渭南奉献人才智慧、贡献人才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