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如爱般沁润人心

张元元

在参与编制《渭南市中心医院“十四五”规划》时,我听到了一个暖心的名词——“家文化”。什么是“家文化”?是全院职工凝心聚力的奋斗,还是爱院如家的情感,是大家坚守岗位的执着,还是一份默默无闻的感动……我思考了许久。

“不打无准备的仗”

刚来渭南市中心医院工作的第一年,我就接到一份“大活”——为临时工办理养老保险补助。

当时,30多位员工将我团团围住,诉说着自己的情况。这时,科长走过来将我叫了出去:“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不如今天让大家先去工作,明天早上8点,统一过来办理。”

待人群散去后,科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任何工作,都要熟悉政策,这样才能讲原则,如果自己对政策理解不深,又怎么会顺利执行呢?”

说罢,她拿出文件,和我一起学习起来。什么样的情况符合申请标准?需要哪些证明材料?补助金额具体是多少钱?……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她又将一些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带着我到主管部门咨询,直到弄清楚为止。在回去的路上,她让我总结收获,告诉我:“作为人事工作者,一定要把政策吃透嚼烂,才能遇事不慌。随后的工作,在充足的准备之下,十分顺利。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很感激她——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位领导,让初出茅庐的我明白,做任何工作,都要做到“不打无准备的仗”。

“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二位领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铁娘子”,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每天早晨,她都第一个到达科室,早早开启一天的工作。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PPT课件,大到实施方案,小到会议现场布置,她都亲力亲为。她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我们要求也十分严格。直到那一次,我发现了她坚毅外表下柔软的一面。

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一位职工来到办公室,找科长诉说自己家里的困难。原来,他是一名医院刚聘用的大学生,考上全日制研究生,因为家庭原因拿不出学费。科长听了这些,立即向院领导汇报。最终,在科长的多方努力下,这位职工提前拿到学费,圆了求学梦。

谁的工作不好推进,科长都主动询问;谁家老人住院,她都前去探望;谁家孩子上学有困难,她都主动帮助……照亮他人的同时,她源源不断地送出温暖。我永远忘不了她的谆谆教诲:“对待工作和生活都应该履职尽责、严格要求,内心温暖而充盈,尤其是青年人,更应该努力奋斗,珍惜时光,不负韶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新上任的科长谦虚谨慎、和蔼可亲,是医院的“笔杆子”,她文字功底扎实,文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常常看着她写的材料,内心羡慕不已。

刚接手人事工作时,她也是个“门外汉”,但她并不气馁,而是每天积极地向科室每一位同志“取经”,了解工作流程、掌握具体操作方法、熟悉法律法规等,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编制存在哪些问题?聘用还有什么程序?工资系统如何操作?……这些问题是她不断学习、孜孜不倦的动力。每次去汇报工作,我发现她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材料。不仅如此,她还常常利用午休和假期时间学习相关政策。如今,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她都了如指掌。

都说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转眼间,我来医院工作已经十三个年头了。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我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成长。我要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良师益友,是他们,给予我爱与感动,包容我的懵懂与无知,将美好的品格代代相传,将优良的作风代代相传,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今年9月,我的孩子上小学了。也许是因为我的原因,他对医院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妈妈,二期工程真漂亮,门口还有喷泉呢。”

“医生、护士阿姨太辛苦了,我想抱抱他们。”

……

每每听到这些话,我都被他小小的情感所打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会把从医院汲取的美好品质传承给他,做好“家文化”的传承人,当好“家文化”的守护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