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张晓玲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渭南高质量发展大局,出政策、促改革、搭平台、强队伍、优环境,厚植沃土,集聚英才,促进人才、产业、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各类人才72.1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9.8万人、技能人才31.6万人、其他领域人才2.4万人。新培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陕西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3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
重统揽 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根据我市机构改革职能变化情况和人才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政府分管副市长、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适时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研究分析,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落细。
完善政策体系。系统梳理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等方面瓶颈弊端,出台《关于实施“智趋华山、才聚渭南”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渭南市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具体措施》等政策文件,以“渭南英才计划”为统领,以《渭南市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计划》《渭南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行动计划》为基础,以《渭南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措施》为保障的“1+10”人才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有效供给。
实行责任考核。制定《渭南市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将人才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考核倒逼“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出硬招 聚力打造人才“新高地”
事业单位引才。开展“进高校招英才”“进校园招聘”活动,宣传渭南市情、介绍人才政策,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招引协作关系,搭建用人单位与应聘人员双向交流选择平台。用好用活“人才周转编制”政策,优化招引程序,开展事业单位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招聘工作。2016年以来,为市县两级事业单位共招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179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194人。
重点产业引才。依托我市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建立了60个市级专家工作站和44个县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先后引进卢秉恒院士、黄卫东教授领衔的3D打印团队入驻渭南3D打印产业基地,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石维忱、孙宝国院士团队入驻渭南高新区中国酵素城,依托李校堃院士团队推动渭南高新区生物疫苗项目建设,引进张铁岗院士团队加强与大荔(深圳)正威通用纳米的深度合作。
柔性渠道引才。柔性引进专家教授500余名,聘请20名院士专家担任“渭南市人民政府高级顾问”,引进60名专家组建渭南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智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智库,推动科技、工信、环保等领域专家智库和人才库建设,建立453名的渭南籍在外优秀人才库。先后争取中省博士服务团成员51人来渭挂职。
强培育 积蓄人才发展“新动能”
实施三个“百人计划”培育工程。统筹实施百名党政人才、百名科技人才、百名企业人才培养工程,配套出台具体实施意见,采取多样化、差异化的培养措施,涌现了陕西红星美羚公司上市企业家王宝印等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国家科技奖二等奖获得者李忠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
实施“特支计划”培养工程。制定出台《渭南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计划用5年时间,面向全市遴选3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目前,共遴选两批“特支计划”人才123名,累计给予经费支持374万元。
实施人才专项培养提升计划。根据行业差异、不同层次等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分领域、分层次统筹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医疗人才等8类专项培养提升计划,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方式,着力在“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发挥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建平台 激活产才融合“新引擎”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人才成长发展的“沃土”,依托企业园区、科研院所等载体,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中省企业技术中心36个、中省众创空间13个、中省星创天地21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7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4个。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给予2万元-30万元补助,发放奖励补助670万元。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召开首届“智趋华山、才聚渭南”人才发展大会及“创新发展”“工业倍增”“乡村振兴”圆桌会议,政府及部分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14项。举办渭南市创新创业大赛、百项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秦创原”路演等活动,持续跟踪优质项目,促进产学融深度融合,叫响“智趋华山、才聚渭南”人才工作品牌。
搭建人才流动平台。出台《渭南市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具体措施》,明确优化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程序、支持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等4条措施。实施渭南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行动计划,指导组建农业、教育、医疗、科技4个专家服务团,通过技术指导、结对帮扶等形式,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兴渭农”平台,组建50名左右市级农业团专家、500名左右县镇级农业骨干人才、5000名左右村级农村实用人才的农业人才队伍,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传播推广农业技术,提供涉农信息和技术咨询,切实发挥各类农业人才“头雁”作用。
优环境 营造近悦远来“新生态”
强化人才政治引领。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制定出台《关于在全市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实施方案》,定期举办优秀专家人才省情、市情研修班、红色教育等活动。推荐高层次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聘请高层次人才担任政府高级顾问,列席党委、政府有关重要会议。
及时兑现人才政策。制定印发《渭南市市级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人才专项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及时兑现人才引进培养补助、人才平台建设补助等,支持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人才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全方位关心关爱人才。每年组织开展春节慰问、人才体检等活动,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问题。开展市管拔尖人才、科技英才、明星企业家等人才评选活动,积极宣传人才先进典型和个人事迹,切实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