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萍
前些年,或自驾,或报团旅行,到过不少草原,后来又读了姜戎的《狼图腾》和张承志的《黑骏马》,对草原的美丽、神秘充满了好奇。今年暑期,出山西,过张家口,进内蒙,又见草原——呼伦贝尔,再一次被深深震撼。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然牧场,也是四大草原之一,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
一条主干道慵懒地躺在草原中间,很少有村庄、城镇、峰头和河流切割。于是,我们的车就往前开,可怎么也开不到边际。视野尽头,路肆意地与蓝天白云纠缠在一起,宛若一张硕大的白底色画板,上面嵌着一朵朵蓝花。这张大自然造就的画板,搁放在茸茸的深绿色底座上,定是期待着沙百灵、白尾鹞、秃鹫和草原鹰这些主儿,再来描画几笔吧。
放眼细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油油的草,稀疏的树,再加上圆圆的蒙古包、红红的屋顶和隐没在海里的牛马……这些看起来寻常却又不寻常的物什,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
这时,我多么希望在羊群的后面,跟着一位牧羊女,她轻轻地挥舞着马鞭,用醉人的嗓音呈现出草原的一抹倩影:草原的天最蓝,草原的花最艳,草原的水最清,草原的绿无边;草原的风最绵,草原的歌最甜,草原的酒最醇,草原的爱无边……也许,等待也是一种美丽。只是,成群的牛羊身边,鲜见牧羊人。偶尔看到,也是一律的中老年汉子,提着鞭子,斜挎着褡裢。觉察到你的目光,便龇牙,一道白光和黝黑的皮肤、灰黑色的装束形成了对比。于是,那张很醒目的脸庞,成了你赋予草原人的印象标签。
等牛羊穿过公路,你可以铆足油门径直往前冲,也可以停了车,或躺、或坐、或跑、或跳……此刻,你身下脚下的草原,和在车上看到的截然不同。青青的草原,有的地方密密实实,有的地方稀稀拉拉。多数是七八寸高,也有匍匐在地上的。《敕勒歌》里描述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里并不多见,可“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这些诗意,到了草原,也就真正理解了。
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那黄绿错综布局的一幅幅油画,绝对是七月草原的亮点。往前走,间或有些地方,已经有了大树和灌木的影子。走近了看,多是榆树,也有杨树,大多灰头土脸的,个头不高,给人沧桑凄凉之感。
我们此行,刻意绕过大城市,不进景区,只与大自然无限亲近。目之所及,车之所至,皆为妙绝:广袤的土地上,花草、牛羊、骏马、飞鸟、河流、牧人、毡房……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画卷上,绿,是那么纯粹;美,又是这样的自由。而惯常的草原观光项目——骑马、摔跤、射箭,大口吃肉喝马奶酒,住毡房蒙古包、燃篝火、跳民族舞等,往日里游览别的草原,也都亲历了。
尤其是去年在内蒙古看那达慕大会。那是草原人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大型文体娱乐活动,会场就在宽阔的草原上。赛手们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满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争强斗胜的棋艺,引人入胜的歌舞……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个性的彰显和全面展示,对于我这一个身在关中平原的人来说,也绝对是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又一次徜徉于草原,虽然少了人为的刻意,少了些烟火气息,却多了几分清气,几分自然,也没什么遗憾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