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范家镇井庄村周边的冬枣大棚整齐排列 渭南日报记者 马周宁 摄
渭南日报记者 夏莲
消除各类返贫致贫风险2184户7441人;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31万人次,发放资金7513.93万元;
组建1730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63.75万人,救治大病患者1.7万人;
改造农村危房544户,建设宜居型农房108户;
建成农村供水保障项目61处,20.4万名村民饮水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投入产业资金7.6亿元,规划实施项目701个,带动脱贫户2972户9410人;
纵深推进消费帮扶,482个重点产品供应商、1930个重点产品,实现销售10.5亿元;
培训脱贫劳动力1.01万人次,专车输送243次1.03万人,开发公益岗位9591个,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4.4万人;
……
一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如今,行走在秦东大地,一座座村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新画卷正在尽情地铺展。
产业富民,乡村事业火起来
宁静的冬日,走进华州区大明镇杜湾村的电热毯代加工厂,耳边传来“哒哒哒”的声音。粘合缝纫,穿针走线,不过十几分钟的工夫,一条电热毯就在工人手中“诞生”了。这些巧手的工人,其实都是当地村民。2021年9月,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杜湾村建设了一条小微生产线,为电热毯生产企业提供代工穿线工序。
今年,杜湾村扩大规模,新增了裁布、粘贴、缝纫等代工环节,吸纳了40多名村民在这里务工。“在这儿干活,不仅离家近能照顾家里,我俩一个月还能拿到5000元的工资,日子过得跟城里人一样。”村民何桂仙和丈夫都在厂里工作,她笑着说道。
杜湾村村民在工厂里忙着穿针引线的时候,临渭区官路镇的群众则在大棚里挥洒着汗水。官路镇是远近闻名的瓜菜大镇,群众一般在冬春夏季种下西甜瓜,秋季再种秋延菜,一年四季都在地里作务。近年来,该镇以大棚瓜菜为主导产业,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就地转移劳动力,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保持在1.7万亩左右,大棚蔬菜种植面积2.3万余亩。
杜湾村的电热毯代加工产业和官路镇的瓜菜产业是我市壮大乡村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乡村产业体系,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富平奶山羊等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据统计,今年以来,粮食、生猪、苹果等7条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累计带动农户14万户,带动就业15.8万人次,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家庭农场等9907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39.8万户,从业124万人。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薄弱村”下降4个百分点,461个村实现收益分红,10.8万人受益,总额达3627万元。
新风扑面,乡村风景美起来
冬日里,走进富平县庄里试验区山西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农户门前栽种的草木仍有绿意,巷道整洁干净,被风吹落的树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派清新宁静的氛围。
如今的山西村与多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前我们村是脏乱差,门口都是土堆、粪堆、柴火堆,经过集中整治,我们清理了群众门前的土堆和垃圾,实行旱厕改造,这才有了现在的面貌。”山西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明介绍道。
原来,今年村里下大力气整治人居环境,成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将“门前三包”责任落实到户,对各类垃圾、杂物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对全村房屋外立面进行了提升改造,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长效运行机制,推动了人居环境由“短期清脏”向“长期清洁”转变,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改变。
山西村的美丽蜕变也是我市乡村建设的写照。为了让农村“颜值”“气质”比翼齐飞,我市制定了《渭南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等15个专项方案,完成了市级试点村庄初步规划编制118个,新建农村户厕4.1万座,累计改厕58.1万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占比达95%,17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2071个行政村、501个脱贫村和5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751个,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617张,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
改革创新,乡村治理强起来
“给我换1袋洗衣粉和1个牙刷。”走进“积分银行”,杨彩霞熟稔地用自己的积分兑换奖品。杨彩霞是合阳县同家庄镇兴隆社区的村民,从社区的“积分银行”正式“营业”开始,她就是这里的常客。
2019年5月,兴隆社区开始推行文明积分管理制,村民用文明行为换积分,积分可以到“积分银行”换生活用品。虽然这些生活用品并不值钱,但村民的文明行为得到了物质上的奖励和肯定,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一段时间下来,不仅村里的环境卫生变好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积分管理制是合阳县在全县推行的一项创新治理举措,围绕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文明家庭、尊老爱幼、公益奉献等10个方面常态开展奖评,每月定期公开公示奖评结果,群众可以用获得的积分兑换生活物品。通过物品兑换、奖惩通报等形式,让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治理中来。每季度还根据评议结果开展一次“光荣榜”“警示榜”“进步榜”评议会,年终再开展一次好媳妇、好公婆及最美家风家训、美丽庭院评议大会,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由以前见了公务村务“绕着走”变成现在的“抢着干”。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以来,我市不断深化乡村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广总结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乡村治理经验模式,形成乡村治理典型案例26个,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治理示范县2个、示范镇6个、示范村16个,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了“一约四会”和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如今,秦东大地乡风越来越和谐,一个个文明村镇犹如美丽的画卷,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为渭南现代化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秦东儿女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一个个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正踏歌而来,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