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姚二曼
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居全省之首;
秦腔戏《家园》、阿宫剧《红梢林》和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等多部文艺作品获得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
翻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成绩单,无不彰显了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扣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坚定文化自信、高举改革旗帜、锐意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明,作为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全市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建设美丽新渭南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突出家庭,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突出社区,以社区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其中,我市项目化集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文明实践所135个,文明实践站2247个,形成了富平“怀德生日会”、华阴“乡村大喇叭”、合阳“五色花”等特色活动品牌。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深化。广泛开展“渭南标杆”“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品牌化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3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7人入选“陕西省道德模范”,3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75人荣登“陕西好人榜”,60人被评为“渭南市道德模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今后,我市将继续深刻把握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制定出台《渭南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同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出了一大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场馆面积达到2300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市博物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市非遗馆成为西北五省首个数字非遗展馆。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全部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文化惠民精准有效。以数字化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共享,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开通网站,提供数字阅读、艺术鉴赏、展览讲座等免费数字资源,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墙”“公共文化云”“基层全民艺术普及”等数字推广项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便捷化的文化需求。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品牌。全市2253个公共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流动服务、文化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2800余场,服务群众465万人次。
推出众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市注重从社会的伟大变革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捕捉亮点、策划主题、汲取力量,聚焦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疫情防控等主题,创排一批具有时代性、切近生活、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秦腔戏《家园》、阿宫剧《红梢林》和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获得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剧《汉太尉杨震》、戏剧《黑瓷》、秦腔现代戏《李仪祉》等10部作品入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现代戏剧本《村支书》、儿童剧《云上的星星》、纪实文学《万水千壑走洛河》等9部作品获得陕西省重点文艺创作扶持;秦腔《张富清1948》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线腔《金水弯弯》荣获“文华优秀导演奖”;戏曲小品《哎呀呀》荣获第十七届“群星奖”等等。
同时,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渭南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鼓励多出人才多出精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未来,按照《渭南市“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我市将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国家黄河文化保护先行示范区,推动黄河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加大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近年来,我市加大文物和非遗保护力度,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省级112项、市级311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刘家洼遗址被评为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华州区、富平县宫里镇荣获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抢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多次在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地区演出,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
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融合更加紧密。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文旅产业体系、构建全域文化旅游大格局。加快推进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平台、制定《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意见》,支持文化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培育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等重点任务,加大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培育力度,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基地、蒲城麦草工艺科创示范基地等6家单位成功创建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后,我市将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聚焦“文化大市”转型“文化强市”总目标,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措施,努力走出一条文化建设新路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