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选/文 李文斌/图
在洛河蒲城段,有一个渡口历史上非常有名,那就是石羊古渡。
石羊古渡因设立在蒲城县孙镇石羊村而得名。出蒲城县城向东,沿着那条通往山西的国道一直朝前走约20公里,再下一个2.5公里长坡——石羊坡,就到了洛河岸边的石羊古渡旧址。站在渡口旧址举目望去,你会发现,洛河流淌在狭长的悬崖峭壁和丘陵峡谷之间,地形险要,水流湍急;唯独到了石羊村这一段,河面宽阔,地势平坦,水流趋缓,非常适合做渡口用。原本洛河水从陕北出发是一路南下的,到了这个地方,却向东拐了个大湾,再折头南去。石羊古渡就坐落在洛水东流的这一段河面上。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上古时代,先民就在此设立了渡口。春秋时期,石羊渡口是秦晋两国交往的重要关口。历史上著名的“秦晋之好”等重大事件,就在石羊渡口两岸的广大区域上演。时间跨度长达350多年的河西(今黄河以西、洛河以东)之争,石羊渡口扮演了重要角色。距渡口10多里地的避难堡、敬母寺等古老村庄,就是当年晋公子重耳渡过洛河逃难滞留过的地方。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因“骊姬之乱”被贬到蒲城,晋人赵衰、狐偃、介子推等伴随。献公的宠妃骊姬派勃醍过洛河捉拿重耳,混战中重耳被砍断衣袖,负伤越墙脱险,趁着夜色逃至避难堡(在今蒲城县洛滨镇境内),躲过追杀。惊魂未定,重耳一行又辗转来到渭河白狄。逃狄途中,重耳不慎将名为“钤铒”的印绶丢失,钤铒(在蒲城县城东南)这个地名由此产生,并沿用至今。之后,重耳奔走于卫、齐、曹和宋、郑、楚等国之间,寻求庇护,以图良策。公元前636年,秦穆公迎接重耳至秦,并将女儿怀赢嫁给重耳为妻,重耳复又回到蒲城。期间,重耳怀念故国亲人,流连往返于洛河两岸,在敬母寺(今蒲城县椿林镇境内)遥祭先祖。该地被后人奉为祭奠先祖的纪念地,立碑为证。献公的另一个儿子、王位继承者晋惠王死后,秦穆公派军队由蒲城出发,渡过洛河,送重耳归晋,拥立重耳为晋文公。晋文公文韬武略,功绩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石羊渡口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认识到,谁控制了该渡口,谁就把渡口所连接的那条通道紧紧地抓在手中,进而赢得战略主动。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尽管多少次政权更迭,江山易手,但石羊渡口并未因战乱而遭受毁坏或者停摆,一直存续了下来。
渡口与蒲城县永丰镇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著名的永丰战役(史称荔北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石羊渡口又担负起了祖国建设的重任。当时的渭南行署船舶管理部门从两岸农村抽调青壮劳力充实船工队伍,疏通河道,清除障碍,加固两岸码头,一改渡口旧面貌。石羊渡口处在陕西通往华北的公路交通运输大动脉上,运送任务繁忙。那时候过往汽车很少,公路上跑的主要是骡马车、人力车。随着祖国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上汽车多了起来,骡马车、人力车逐步被淘汰。石羊渡口积极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更新改造设备,小船换大船,旧船换新船,适时增加工作班次,人员实行几班倒,争取多载快运,确保运输线路畅通。
据一位当年参加过渡口工作的老船工介绍,石羊渡口运送载体一直是木船,摆渡全靠人工。船工们在100多米宽的河面上架设一根粗绳索,两头分别固定在南北两岸合适的位置。行船时,前边两个船工拽绳索,后边两个船工用篙撑。他们一边操作,一边喊号子。前后船工一呼一应,木船就在这号子声中款款移动。渡口共有一大一小两只木船,大木船可装载三辆汽车或八辆骡马大车,小木船可装载三四辆马车。马车多的时候,一般用的是小船,后来汽车多了,小船不适用,就改用大船。各种车辆来到码头,按先后顺序排队上船,一个船班上满了,后来的就自觉等候下一个船班。运输高峰期,等候过河的车排起了长队。有时会因个别车辆插队而引发矛盾,渡口负责人就派员予以劝说疏导,调解纠纷,维护过河秩序。遇到紧急情况,如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等执行任务需要过河,渡口也会毫不犹豫地安排这些车辆优先通过。行人自行车过河,则在车辆停好后,见缝插针,上船找个站立或能停放自行车的地方就行。遇有涨河等恶劣天气,全体船工一起上手,将船只拉拽到岸上的安全区域躲避,大水过后再把船只拖下河,恢复船运正常秩序。
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原始的操作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西安到韩城铁路线开工建设,大型设备和大量的建设物资需要运送,古老的石羊渡口不具备这个能力。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协调舟桥部队,在渡口搭建了浮桥。满载钢轨枕木砂石等筑路物资的车辆昼夜不停从浮桥上通过,运输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石羊古渡的历史史命终结于1972年。那一年的中期,在距石羊古渡上游不远的尧堡村,建成了一座横跨洛河的钢筋水泥大桥,洛河两岸人民终于实现了不用乘船就能自由过河的梦想。尧堡大桥建成通车后,来往车辆行人直接上桥过河,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切实加快了洛河两岸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的进程。后来,公路建设部门对该大桥作了升级改造,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桥面升高了十多米,桥面进一步加宽。桥面升高后,两岸连接公路的坡度也随之放缓,改变了以前过桥的陡凹形走势,增强了通行的安全系数。新桥面建成启用,老桥面还在,两桥重叠,与华州赤水河上的“桥上桥”遥相辉映,成为洛河上的又一个奇特景观。
石羊古渡关闭后,上级主管部门对渡口员工作了妥善安置,将木船调往别处,继续为地方服务。从此,喧闹几千年的古渡复归于平静,只有两岸那抹不去的旧码头印迹,仿佛提醒过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潺潺奔流的河水,不时激起浪花,似乎在向人们不厌其烦地讲述那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