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姚二曼
在这个雨声潺潺的初秋,若问,现当下,渭南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什么?
我想,多数人会想到因为突降疫情,过去一周静默城市中的万千守护。党员志愿者的“一抹红”、交通警察的“一身蓝”,医生护士的“肃穆白”,正是无数坚守、奉献、奋斗的普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守望同一份期待,在城市最深处、抗疫最前线,传递希望,汇聚力量。
在众多逆行者中,我们看到了被记录的白衣天使、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警察、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的故事,却时常忘了那个记录者自己。无意间,在QQ空间看到了我们报社同事杨欣的一线战“疫”日记,其中虽不乏艰辛,字里行间却充满温情、向上的能量........
8月19日 星期五 晴 关键词 忙碌
凌晨3点不等手机闹铃响,我就爬起来,悄悄走进主卧看了看还在熟睡中的女儿。为了防止2岁的女儿掉下床,拆掉床围栏之后,我给地板上铺了一条被子,活动范围只能是床和飘窗柜之间,穿着睡袋,任她翻滚。
昨晚我忙完到家已经凌晨一点多了,她等不到我,怀里抱着我的睡衣和前几天给她新买的公主裙睡着了。婆婆就睡在我的床上,能听见低低的鼾声,我昨天忙了一天,她白天带孩子,晚上还要陪孩子睡,累坏了。每次我加班,婆婆都要连轴转,婆婆快70了,身体又不好,女儿现在2岁多了,正是精力充沛,顽皮好动的时候,一天跑下来,老人几乎都走不动路了。根据市上安排,单位安排我负责宣传报道经开区疫情防控工作,看情形,大概率好几天都回不来了,又得辛苦婆婆了,心里十分愧疚。
但是疫情当下,谁都不能说不,更何况自己是党员,又是党报记者,容不得我多想。轻手轻脚快速梳洗完毕,挂上证件,带上电脑和两件换洗衣服快速出门。
今天我和牛纲,还有渭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坤和李雁鹏一起去经开区采访抗疫一线人员。
凌晨4点赶到隔离酒店的时候,医护人员刚刚吃完早点,准备点名。医护人员让我们也吃一点,我们要跟踪拍摄采访,一人吃了一个鸡蛋就开始工作。
坐上大巴车后,从城区到经开区大约20多分钟路程,我利用这段时间抓紧采访,因为到了经开区后,医护人员就开始忙碌了。
快5点的时候,我们抵达经开区,这时候医护人员志愿者都到了,指挥部开始分配志愿者,随后继续登车前往各街道办,到了街道办分发物资、强调注意事项,然后组队到各个核酸采集点……一早上都是紧张忙碌的状态。
到了上午9点多,天气越来越热,我们4个要拍摄画面、要采访,一直在太阳底下来回穿梭,3个男的很快就汗流浃背。我平时不爱出汗,这会儿头发也变成一缕一缕的,汗水顺着头发丝往下淌。但和医护人员比,我们感觉自己要好多了。
一直忙到中午1点多,几个人才回到市政府驻经开区疫情防控临时指挥部。
简单吃了一点,我让大家都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昨天到现在,几个人都只睡了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几个刚到这里,房间比较紧张,4个人暂时住一个房间。
我有点中暑,头疼的厉害,喝了一瓶藿香正气水,大家凑合眯了半个小时左右,4个人开始分头忙起来,张坤和李雁鹏对新闻画面进行编辑剪辑,牛纲处理今天拍摄的照片,我写稿子。一直忙到晚上快7点,4个人又跟着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去紫兰村和渭南市方舱医院查看疫情防控工作,回到指挥部晚上9点多了,我们4个人的房间也解决好了,因为指挥部几乎都是男同志,女同志一个手都能数过来,我因为性别优势可以一个人拥有一个房间,心里非常开心。
白天大家都很忙,时间很紧张,采访的内容还不够充实,晚上回到房间,我又分别给几个采访对象打电话补充采访,好在大家都还没休息,采访结束大约11点多,又抓紧把采访内容全部敲下来,忙完已经凌晨1点。
夜已深,我听到楼道还有人来回走动,接电话、汇报,看来未来几天每天都有硬仗要打。
8月24日 星期三 多云 关键词 心酸
今天又要去高风险区紫兰村采访,这是第三次去了。
早上做完核酸,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穿好防护服,就开车出发。今天天气明显转凉了,比前几天好多了,但是穿着防护服还是闷得难受,有点喘不过气来,除了紫兰村,今天还要去刘宋村,指挥部相关领导也要去。防护服穿上之后就不能上厕所喝水,一穿就得五六个小时,所以,大家都没敢喝水。
已经快一个礼拜没见女儿了,想得发疯,出发前拿起手机和婆婆视频通话。
“你咋了?咋成这样了?咋回事啊?咋变成这样了?”刚接通,婆婆看到穿防护服的我吓得语无伦次。
我说没事,我们要去采访,按要求得穿防护服。婆婆才平静下来,让我和女儿说话。因为疫情,我在这边忙,爱人在西安工作也回不了家,我们只能把2岁多的女儿留给快70岁的爷爷奶奶,女儿早已经习惯了爸爸不在家陪伴的日子,但是几乎还没离开过我,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离开这么长时间吧。
看到我的第一眼,女儿没有像婆婆那样紧张害怕,而是奶声奶气的一句接一句地问:
“妈妈,你怎么穿成这样?和医院的阿姨一样。”
“妈妈,你在医院吗?”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呢?”
“妈妈,你是不是给果果买好吃的去了?”
“妈妈,你不要上班,回来给果果讲故事好不好?”
……
婆婆告诉我,女儿最近在家很听话,自己睡觉,自己坐餐椅吃饭,自己看绘本,就是每次睡前都要问,妈妈怎么还不回来,一定要抱着我的睡衣睡觉。
忙碌、疲惫、危险都没让我难受,听着这些话,我的眼泪控制不住一直往下流,本该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我们却只能把她留给老人。
“孩子们都越来越懂事了,我大儿子现在都能帮奶奶出门买菜了。”正在开车的雁鹏哥告诉我,他家两个儿子,大的15岁,小的5岁,爱人在西安上班,也回不来,两个孩子都留给老人带着。
对了,听张坤说,他儿子大后天要过6岁生日。他之前答应儿子陪他一起过生日,这次要食言了。
张坤的爱人最近在做疫情防控志愿者,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带娃,她只能带着娃一起去,小家伙就和妈妈一起做志愿者,维护秩序。
“多多每天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每次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就给儿子说,打完怪兽爸爸就回来了?”牛纲的儿子3岁多,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儿子这么长时间,他转过头去不再说话,开始摆弄相机,我听到他声音有一点哽咽。
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去呢?
都不知道。
哎,只盼着疫情赶快过去,这样大家都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8月27日 星期六 中雨 关键词 温暖
今天是我来经开区抗疫一线工作的第9天,一大早,指挥部的医务人员照常来给我量体温,又关心地问我,身体咋样了。
刚来那几天,因为高温,加上穿防护服,接连中暑,好在指挥部给大家备了藿香正气水。我们因为要采访,吃饭时间不固定,那天采访完重点企业加班加点保生产稳经济回来后,胃疼的老毛病又犯了,本来想忍一忍,可是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疼得站不起来,脸色白得吓人,阳曲街道办的几个工作人员见状后,赶快找到医生帮我检查,又联系人帮我买药。
遵医嘱吃了药休息了一会儿,状态好多了。接下来的几天,只要看到我,都要关心地问一下,身体咋样了,要按时吃饭,要注意身体。
其实这些天,除了忙碌、心酸、疲惫,更多的是感动和温暖。
我们采访的时候,医护人员各种叮嘱我们要注意做好防护,细心地给我们讲解穿戴防护服和消毒的防疫知识。
朋友和单位领导也每天发微信打电话让我们注意做好防护。
孙璇得知我们家里没有面了,帮家里买了两袋面送过去。
姚二曼打来电话问家里还缺啥,得知我女儿已经五六天没吃过水果了,责备我为啥不给她说。当天就冒雨骑着电动自行车,买了一大堆水果、牛奶、鸡蛋送到小区门口。
……
我这人向来不喜欢麻烦别人,但是现在,我不得不麻烦大家,非常不好意思,但心里更多的是一股股暖流涌进心田。
今天,城区已经有序开放了,大家可以进出小区了,我们大渭南最终是跑赢了病毒,心里别提多开心。估计我们很快也能回去了, 4个人别提多开心,纷纷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我们终于马上可以回家了,期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