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幸福渭南温暖底色——我市社会民生体制改革工作综述

渭南日报 记者 杨晓妍

渭水之滨,市民享受着运动的酣畅淋漓,“城市美容师”辛勤劳作迎接新的一天;项目工地,工人在机声隆隆中奋战正酣……在渭南,平安是如此真实可感、触手可及。近年来,全市9个县被评为“平安县”、5个县获得“平安铜鼎”,富平县被评为“平安中国示范县”,我市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的地方样本在《法治日报》刊发,推行“三色管理”精神障碍患者在第三次全国试点创新研讨班交流,平安治理的“潼关样本”被中央《农村工作通讯》刊发,“六个精准”的工作模式在全省作经验介绍;

从城区到乡村,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开到家门口,越来越多的名师来到学生身边,城乡教育差距在同步发展中日益缩小,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持续得到满足……近年来,我市“双减”工作品质再提升,培训机构压减比95.92%,民办义务教育学生规模缩至5.18%,“三名+”建设形成名校+、名校长+、名师+的各类共同体3841个,开展研修活动20200次,大幅提升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做法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让老人的生活更有“人情味”,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愈来愈多的人们不仅把构建和谐精致的幸福渭南当作心中愿景,而且投身其中,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让渭南这座城市更有温度……近年来,全市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养老服务的“四梁八柱”全面建成,经验做法被中省媒体报道13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经验被全国推广,老百姓的自信心更足,自豪感、幸福感更强了。

翻看一份份民生实事成绩单,教育、卫生、养老、停车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均落地一大批民生工程,多项改革成果获国家和省级肯定或推广,硕果累累。

民心所聚,皆是点滴之功。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统一部署,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聚焦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持续推出一系列靶向精准、指向明确的改革举措,让百姓的“小目标”变成现实,一幅美好生活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渭平安”成色更足群众幸福指数高

随着义警全面融入“镇(街道)+派出所+村(社区)+村民小组”的联防联控工作网格形成,短短三年从30人的“雄鹰义警”扩展到1600余人的“蒲城义警”,成为蒲城县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过去一到冬季,农村还是不太安全,而现在有‘红袖标’夜晚巡逻,平安多了!”大荔县冯村镇平王村84岁的李春学,说起村上的社会治安时连声说好。

这稳稳的“安全感”,源于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全力护航。民生至上,民安为要。为了这份期盼与追求,市委政法委主动作为、先行先试,采取抓全盘、抓节点、抓措施、抓平安、抓重点的“五抓”措施,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化、清单化、制度化、精细化、项目化落地落实,持续开展平安镇街、平安村社、平安行业创建活动,高位推动、精准防范和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风险,构建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的社会治理新体系,让平安渭南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我市将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委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形成了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的市域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同时,市级和县(市、区)落实一把手责任,镇街党委、政府抓好落实,市县党委政法委发挥牵头协调、组织推动、督办落实作用,认领任务的34家牵头部门成立机构、建立台账,56家部门主动配合,形成治理合力。每年,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市域社会治理情况,对照“全国共性工作指引”和“省区域特色工作指引”建立渭南方案,按“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压实责任,清单化促进落实。2022年,全市5608名干警岗位承诺,打造107个“六好司法所”,“一村(社区)一干警(辅警)”100%全覆盖,490名律师与2034个村(社区)签订法律顾问合同,按节点清单化推进试点项目,成果丰硕。

我市把试点建设纳入全市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考评体系,并建立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督查督办、提醒函、工作通报等工作机制,确保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制度化规范运转。与此同时,市委平安办开展平安镇街、平安村社、平安行业创建活动,明确授予平安铜、银、金鼎的标准,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标准化得到了全面提升,精细化打牢基础。除此之外,市委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渭南市试点重点项目实施意见》,成立由市委书记牵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包抓的项目专班,集中开展认领项目攻坚,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中央确认的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风险项目,为争创全省单项冠军集成经验。

“三名+”建设显成效品质教育结硕果

“孩子上学是家里最大的事。双创小学这几年办得不错,不仅环境优美,教学质量也高,孩子上这个学校,我们心里一百个愿意。”提起孩子上学的事情,家住临渭区创新创业园区的陈先生感慨,“一样的管理模式,一样的师资力量,都是北塘实验小学的,那当然是家门口的好,上下学接送也方便。”随着“三名+”模式的成熟,舍近求远上学的情况将逐步消失,村里人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景成为现实。

双创小学地处临渭区,是一所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周边农村孩子上学问题的学校。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2018年成立之初招生时仅有50余名学生。近年来,随着双创小学与北塘实验小学“名校+”教育联合共同体的建立,逐渐受到家长青睐。这不仅是一所“高起点谋划、高格局定位、高水平建设”的乡村小学,更是我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实践。

教育民生关乎群众利益和幸福。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广泛推广“名校+”“名师+”“名校长+”办学新模式,提高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市教育局主动作为、科学统筹,积极构建以“名校+”为统领,以“名校长+”“名师+”为抓手的“三名+”建设体系,破解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人才短缺、教育机制不合理等瓶颈问题,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校长和教师队伍实现理念提升、专业引领、示范带动、共同成长,助推渭南教育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通过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带动相对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共同发展,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不断缩小城乡、区县和校际间办学差距,缓解“择校热”,治理“大班额”,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通过组建“名校长+”发展共同体,带动提升新任校长和骨干校长,形成一批热爱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的高水平校长团队;通过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一个名师带领十几个新任、乡村等骨干教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地方教育的发展和振兴提供智力支撑。此外,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核查、随机访谈、调研评估等方式,加强督查指导,广泛推广成果,及时择优推送好的做法、营造主动作为、相互借鉴、成果推广的良好氛围,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见成效。临渭区教育局以“名校”组建实施“合并+合作”“域内+域外”的“2+2”模式;富平县教育局“名校+”组建实行“2-1-X”的模式。现在,各县(市、区)积极踊跃创新改革,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新方式、新举措、新亮点。

如今,全市已组建各级各类“名校+”教育联合体257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266个、“名师+”研修共同体3318个,开展各类研修研讨20200余场次,全市2022年新申报省级课题180项、市级课题1121项,参与教师达6000余人,教育高品质发展逐渐成为渭南核心竞争力之一。

民政事业更有质暖心贴心又舒心

“银发浪潮”既带来新的挑战,也催生新的机遇。如今,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澄城县已将低保老人、特困供养人员、60周岁以上等8万多名老人信息全部录入系统,记录全县11个养老机构、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站)、136个农村幸福院等所有养老服务设施信息,为560名分散特困供养对象提供了居家上门服务。“我不花一分钱每天都在日间照料中心吃饭,每餐好几个菜,餐餐不重样、顿顿有花样。”83岁的高先生高兴地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养老服务上持续用心用力用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市民政局2021年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基层治理示范单位”,承担实施的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社会救助工作被评为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

我市将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项重点工作”,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3项养老事业政策文件,涉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建立老年人照护服务、推进医养结合等多个领域,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市民政局充分发挥优势,聚焦民生需求,构建养老服务“四梁八柱”。目前,全市11个县城中心布局建设了以养老为主体功能的县级民政福利园区。全市建成养老机构120家、床位37603张,农村互助幸福院1751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12所,行政村覆盖率84.5%,社区覆盖率97.25%。此外,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动态管理台账,签订关爱服务协议,落实农村留守老人居家探访制度,对全市城乡特困老人和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开展常态化摸排。建成镇级区域性敬老院11家、床位1130张,标配基础医疗服务,每个区域敬老院覆盖周边2至3个镇(街道)特困供养需求,1306名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入住养老机构。实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百千万”(百名院长、千名护理员、万名居家照护人员)培训行动,实现养老院院长培训全覆盖,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4724人次、居家照护人员6000人次。

改革有力度,更有温度。市民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分工方案》,成立市县两级社会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全面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目前,动态监测的“三类人员”12265人,落实兜底保障政策8320人,占比67.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范特困人员认定和“一证一卡一本一袋一协议”管理,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34%,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100%,落实特困供养人员包联制度,做到“应养尽养”。2021年,全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进会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2022年,市民政局被评为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新的征程上,我市将继续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坚定不移为民办实事,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共同分享改革成果,不断增强发展信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