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年 | 文旅赋能 打造潼关“诗和远方”——潼关县2022年文化旅游工作纪实

渭南日报 记者 任晓彤

岳渎相望,千古潼关。

微风拂过河面,穿梭在古城的青砖灰瓦之间;漫步古城,耳畔仿佛响起回荡千年的古老曲调;巍峨关隘、黄河古渡、亭台楼阁,重塑着商周秦汉唐的荣光;流连潼关博物馆,细细品味金戈铁马,地灵人杰……

2022年,潼关县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全体文旅工作者踔厉奋发、勇于担当,坚持文旅赋能,在实干争先中开创工作新局面,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文旅融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文艺精品生产热潮涌动,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文化在便民、乐民、育民、富民的自觉行动中,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合力,不断刷新潼关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加快文体设施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水平

“以前吃完饭,除了出门散散步、谝个闲传外也没有什么别的休闲娱乐活动,现在跟以前大不相同,家门口就安装了健身器材,还有图书馆分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在这锻炼、看书,这真的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喜事啊。”太要镇居民王大爷高兴地说道。

2022年,潼关县以提升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县域内文化服务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制定出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潼关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潼关县城市书房建设实施方案》,完成了潼关县图书馆和潼关县文化馆室内环境提升、数字化改造以及5个镇(街)、28个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

同时,建成了公安系统“警营书屋”、烟草系统“春雨书屋”、东小区“家庭书屋”等图书馆分馆10家、服务点34个和83个社区书屋,开展了读书分享等活动,形成了15分钟阅读圈,打造了全民阅读品牌。举办了千人广场舞、乒乓球会员联赛、千人围棋赛等赛事,参加了全省“健康达人”“秦健身”评选活动并获奖。太要镇被评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

文艺创作繁荣活跃 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2022年,潼关县深入实施文艺创作精品战略,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体现潼关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

舞台上、荧幕前,一批作品“有生气”“接地气”。2022年,在全县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创作抗疫主题快板《抗新冠》、歌曲《守护幸福美好家园》、戏曲《抗疫群英赞》、老腔《胜利曙光在眼前》等多部紧跟时代的文艺作品,其中音乐快板《抗新冠》被省市文旅(厅)局调用。编排了秦腔传统剧目《墙头记》,复排录制了秦腔剧目《清风亭》。

此外,潼关县还面向全国开展咏潼关原创歌曲暨宣传语、形象标识征集活动,共征集宣传语526条、歌词103件、歌曲182首、形象标识30个;开展“千年古关-印象潼关”摄影大赛作品征集活动,共收到作品200余件;开展潼关县城北区生态提升工程名称及四知亭楹联征集活动,共征集地名74个、楹联92副。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22年,潼关县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文化惠民活动,推出惠民、利民文化服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了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

2023年1月11日,潼关县金城百姓艺术学堂乐声悠扬、锣鼓铿锵,学员们正在为春节排演节目。

“为群众搭舞台,让百姓当主角。”金城百姓艺术学堂工作人员介绍,“2022年以来,我们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做好重要传统节日、文化旅游节、促进乡村振兴等文艺作品创作、演出服务,组织惠民演出服务80余场,全年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次。”

除此之外,潼关县积极开展“奋进新征程阅读再出发”“潼声童韵”“喜迎二十大诵读新潼关”等主题阅读活动。组织开展潼关县首届乡村春晚、黄河岸边过大年、“丝路花开春满金城”文艺作品展等线上活动。

2022年,共推出了“红色故事绘”“名师讲坛”等线上读书服务60余期。5人荣获陕西省第十届阅读文化节“跟着诗词游三秦”优秀短视频奖,县图书馆荣获优秀组织奖。“四进零距”文化惠民累计放映公益电影1100余场次,戏曲演出130余场次,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

加强文物非遗保护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潼关历史灿若星河,文物蕴藏丰富。唯有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创新文物保护模式,方能守护好城市的文脉和灵魂。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眉清目秀的妆容点缀着稚嫩小脸,伴着黄河老腔的音乐,在潼关县城关北区幼儿园的非遗课堂上,孩子们手持古琴,手舞足蹈、有板有眼地跟着“亮嗓”。

为了使该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潼关县先后在南新社区幼儿园、城北幼儿园、滨河小学组建了黄河老腔幼儿团。先后编排了《两饼两汤真真嘹》《古关古韵美潼关》《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园丁赞》等节目,登上陕西、北京等地舞台。2022年5月26日,新华社以《黄河岸边有个“老腔幼儿团”》为题进行了报道;2022年6月1日,《陕西潼关老腔“娃娃团”开腔庆“六一”》在CCTV-4《中国新闻》栏目播放。央视网、光明网等众多媒体进行了转载。

深化文旅产业融合 打造潼关旅游新形象

寒冬时节,徜徉在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桃林寨村,处处能感受到“桃”元素的美景。漫步村道,房前屋后的桃树、文化墙上呈现的田园生活、桃花盛景以及桃花诗词,仿佛走进了“桃花源”一般,如此诗情画意的桃林寨着实令人惊艳。

2022年,潼关县按照“打造秦晋豫金三角生态文化旅游新高地”的总体目标,深入挖掘潼关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开发推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黄金工业游、乡村休闲游、湿地风情游、关中民俗游,以潼关黄金、潼关软籽石榴、潼关古城、潼关肉夹馍、潼关酱菜“五大品牌”为主攻方向,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加快发展“+文旅”新业态,延伸文旅产业链条,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推动景区业态提升,将优质旅游资源变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与此同时,潼关县还编制完成了《潼关县文化和旅游业十四五专项规划》《潼关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申报完成“古渡口·渡口驿站”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启动创建潼关古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岳渎景区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在旅游路线铺设县里优质农产品专柜;建设完成古城景区二级集散中心并开始试运营;全面提升户外温泉项目,进入营销阶段。推出“观景+美食+购物+体验+温泉”等“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构建多层次、特色化、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港口社区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体育旅游示范村。中国经济时报以《古韵今风同频共振文旅融合绘就新景》为题进行报道。

创新宣传营销 潼关游实力“出圈”

“喧天的锣鼓、惊险的高跷、摇曳的芯子、磅礴的战船、激昂的老腔……”在视频《“潼”年滋味》中,我们能感受到潼关年的热烈奔放。

在2022年全国“村晚”短视频征集活动中,潼关县文旅局组织拍摄的年俗短片《“潼”年滋味》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推介展播,荣获“最佳故事作品”和“优秀作品”两项殊荣,同时受到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通报表扬和奖励,被陕西日报、群众网等多家媒体转发,点击量达8000余万次。

2022年,潼关县围绕千古雄关、岳渎相望、华夏金城等具有潼关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摄制了潼关旅游宣传片,印制了潼关形象画册、潼关旅游手册和旅游招商手册,制定了旅游标识系统方案,设立了旅游指示标识牌,以线上线下平台为载体,进行全域化、立体式、场景式宣传,旅游形象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

2022年,共创作各类宣传视频383期,其中《与时光相约,相逢最美的潼关》《勇毅前行续辉煌守正创新文旅人》《建设书香文旅诵读名家经典》等5个短视频成功登录“央视网”及“学习强国”等平台。各级各类党报、党刊累计发布51条,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发布135条。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2023年,潼关县将继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文旅体事业各方面和全过程,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将潼关打造成以“黄河、黄金、黄土地,古城、古关、古战场”为文化底蕴,以文化休闲体验为主导产品,以“山水关城金”为特色的秦晋豫金三角生态文化旅游新高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