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 “70后”刘彦玲:让蛛丝马迹“开口说话”

渭南日报 记者 王小敏

2022年,全市首个以民警个人姓名命名的工作室成立,名叫彦玲汇侦室。他是刘彦玲,1971年出生,市公安局临渭分局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从警近30年。

1995年,刘彦玲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法医专业,分配到临渭分局当法医。这些年他主持法医检验鉴定千余起,完成了许多疑难复杂检验鉴定。刘彦玲入选首批陕西省公安机关法医工作组、第一批“陕西省公安厅刑侦专业人才库”。

“在过去的办案实践中,大家发现一些隐蔽的问题线索,仅靠传统方式、传统手段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刘彦玲告诉记者,2010年他主动申请从法医岗位调整到侦查技术岗位。

他说,现代侦查技术能够快速搜集、分析和利用大量信息与数据,判断嫌疑人行为和动机,为侦查提供方向,提高侦查的精确性。

2021年12月11日凌晨,一男子被人砍伤后死于市中心街道边。民警调查发现,死者之前从其干爸薛某的租住房出来,薛某承认因死者酒后闹事,自己一气之下用砍刀砍伤死者,将其赶了出去。在提请逮捕薛某之前发现,所谓的作案工具砍刀上并没有死者血迹。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刘彦玲得知后,重新调取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对发案过程进行了重建。经过他一遍又一遍观看,发现其中一段视频,画面几乎漆黑一片,但其边缘处有一拇指大小的光亮。据查,这光是从一家羊肉馆的玻璃门上透出的光线。经过放大光亮后发现,死者先后两次进入该羊肉馆。第二次进去后,与女老板发生争执,随后店里一名男子持菜刀出来,在门口将死者砍伤后推出羊肉馆。两名嫌疑人与死者并不相识。至此,一起发生在街头夜晚的激情杀人案真相大白,避免了一起冤假错案。

盯视频监控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长时间重复查看容易让人提不起兴趣。看过《我是刑警》的观众都知道,剧中的小邓对每一帧画面都保持高度的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细节。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让他从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

刘彦玲同样是一个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的人。2020年,在一起系列开设赌场、组织卖淫案侦查中,刘彦玲对嫌疑人手机里100多G的信息细致分析,通过观察嫌疑人解锁手机的轨迹,判断出他的手机解锁密码,最终发现了大量线索和关键证据。

证据是判案的生命线。刘彦玲对《我是刑警》里雷修平讲的那堂课深有感触。他说,DNA、视频、网络情报等新手段的应用能够缩短侦查周期,提高侦查效率,但是诉讼需要证据链的完善。这些新技术不能完全成为证据,因此仍要重视对传统侦查手段的学习和应用。只有实现新技术和传统侦查手段相互推动、相互弥补,才能切实提高侦查效益,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刘彦玲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他汲取围棋理论中“金角银边草肚皮”理念,重视画面边角信息,结合精准的时空定位,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副局长夏军介绍,刘彦玲具有刚毅、敏锐、坚韧的刑警品质,无论多么难啃的案子,他都会绞尽脑汁去找线索。彦玲汇侦室以视频侦查为中心,融合现场勘查、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在两年时间里,破获各类刑事案件上百起。

“无论是哪一种技术手段,终归只是一种破案的工具。案件的突破关键,既有敏锐细致的观察,也有锲而不舍的坚持,还要熟练运用科技的力量。”回顾刑侦生涯,刘彦玲这样说道。

编辑:曹超男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