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由《村雪夜坐》看白居易诗风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5-08-08 08:42:20

王晓飞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渭南高新区信义街道紫兰村)老家。

白居易丁忧期间共写诗119首(一说86首),主要描写故里风土人情、反映乡村社会现实和表达自己思想情绪,还有一些和故人、和朋友的酬和诗。我所说的诗风转变,主要是由之前的“讽喻”诗,转向抒写个人内在情感与哀愁的伤感诗。最近偶然读到一首五言绝句《村雪夜坐》,就是其一。

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年)冬,也就是丁忧的第三个年头。诗以雪夜村居为背景,“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通过“南窗背灯”“风霰纷纷”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村雪夜居图”。在这个孤寂清冷的画面里,诗人借孤雁失群隐喻,写出自己丁忧期间的落寞心境。绝句呈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不同于他平易通俗的惯常诗风,而以朦胧笔法渲染凄冷氛围,把不甘沉茫、渴望用世之志隐含朦胧之中,与同期所写《村居苦寒》“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等诗,都是居丧期间对人生际遇的深层思考。

《村雪夜坐》中这幅“村雪夜居图”,是整首诗的一个背景。诗人为母亲丁忧而孤村雪夜孤坐,心境万般凄凉悲苦。“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诗人面对着敞开的窗户背对着灯光,一个人寂寂独坐,而屋外寒风吹彻,风卷雪花夹带着冰粒,纷纷扬扬坠落在黑暗的大地上。诗句中“暗纷纷”之“暗”,似藏着几层含义,第一层,白居易在深夜“背灯”而“坐”,(油灯)自然而然形成的巨大暗影;第二层,室外整个天地间笼罩在夜色之中;第三层,白居易此时此刻的心情,可用黯然神伤来形容,是人生的至暗时刻。

这种情绪放在风雪交加之夜,放在一个人独坐孤村之时,谁也说不清他的内心是何滋味,诗句中究竟隐藏着多少悲伤与孤独呢?背对向灯光便不由自主地拥抱了黑夜,这就无意识地袒露了内心世界、袒露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眼前是缺少光明充满了阴影的世界。

后两句诗,“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雪花漫天,漫天雪花,混沌乾坤一片茫茫,一种无从述说的寂寞之情,悄然间布满了心中。沉沉暗夜中,一只迷途的大雁飞掠孤村上空,那凄厉的鸣叫声翻滚在夜空深处,尤感孤单而又悲凉。

父母都不在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如今归居孤村,身世就如同深夜天空飞过的大雁。在这里,表面上是写大雁之孤寂,实则却隐含着自己的孤独,诗句似隐隐透露出,诗人欲摆脱内心寂寞的不甘。

仔细品味诗句,不难发现白雪是背景,彰显为母守孝的凄凉;孤雁是自况,两者孤单形象相通。寂寞感来自深夜的彷徨与无助,来自孤雁单飞悲鸣的寂寥。把这首诗与白居易其他诗作比,不难发现,这首诗的特别之处。白诗的特点本是浅显通俗易懂,而这首诗却意境朦胧。

试看诗中意境:在风雪凄迷的深夜,诗人独坐窗前,屋内灯影昏昏,窗外暗雪纷纷,风雪中传来了残雁的叫声……无情之景当是死景,而此诗让人感到一股凄冷之情寒彻周身。这首诗当是他41岁所作,写景意在抒情,情景交融重在抒情,故而绝非一般的“咏雪”诗,而是借雪夜抒发寂寞清冷的心境。诗中由雁及人,以雁喻人,申述了自己才不得用的苦闷,表达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摆脱孤独一展雄心壮志的内心世界。

李忱诗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凸显了白居易诗歌广泛影响力,彰显了白居易诗歌大多浅显易懂的特色。这首五言绝句虽然短小,却完全是一种新的诗风,整首诗弥漫着一股迷雾似的朦胧感,不仔细深入分析,难以很快抓住其中的要义。

我们纵观全诗,不难发现诗中以雁喻人,又由雁及人,寄托了一种身不由己的寂寞之情,一种孤单寥落的心境。尤其在写景方面寥寥几笔,却以景引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一股凄凉之意顿时寒彻全身。

形成这种“伤感”的诗风,有母亲和女儿离去的至痛,生育、养育、教育刻骨铭心之恩,也有深入乡村对百姓生活的体贴。所以这种伤感有个人的更多是伤时的,是替底层人民发声的。

编辑:马杭娟

初审:董智勇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