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文化中国行丨从“追能人”到“带头人”——赵焕能的非遗人生

发布时间:2025-09-23 08:37:14

渭南日报  记者 姜晓 见习记者 刘伟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把合阳的纸塑窗花和面花,从窗棂上、炕头上,带到更大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看见,也让更多人靠这门手艺过上了好日子。”9月5日,63岁的赵焕能坐在桌前,端详着刚刚剪好的“黄河鲤鱼”纹样,眼中满是热爱。

赵焕能展示合阳纸塑窗花

赵焕能与艺术的缘分还得从孩童时讲起。7岁,她便跟着奶奶学剪纸、熏花样、捏花馍。逢年过节时,给自家剪的窗花、蒸的花馍总引得邻里称赞,这份成就感在她心里早早埋下了热爱的种子。9岁那年,邻村来了位“能人”,不用提前画样,随手就能剪出窗花、鞋样,村里人排着队求作品。被挤出人群的赵焕能没看清“能人”模样,却暗下决心:“我也要成为这样让人敬重的人。”没想到,这位“能人”后来成了她的师傅,也就是民间艺术大师赵秀琴。

高中毕业后,赵焕能对剪纸、面花的热爱愈发浓烈,四处打听着赵秀琴的消息。缘分总在不经意间降临。1984年,赵焕能嫁到西凤村,与赵秀琴邻村。此后,她一次次登门求教,用诚意打动赵秀琴,最终,正式拜师。通过师傅的悉心指导,赵焕能的剪纸、面花技艺突飞猛进。

1985年,赵焕能在乡里开起了自己的纸花店,凭着这门手艺,她不仅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成为十里八乡公认的“能人”。

2011年是赵焕能艺术生涯的“转折点”。陕西省艺术馆调研员陈山桥到合阳调研民俗文化,为她系统讲解了合阳诗经文化、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原来我手里的剪刀,剪的不只是花样,更是咱合阳的历史和文化!”这次对话让赵焕能豁然开朗,她不再只把剪纸当“手艺”,而是当作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

带着对文化传承的敬畏,赵焕能开始“深耕”非遗领域。2012年,她注册“合阳焕能塑画装饰开发部”;2018年,成立“合阳焕能民俗文化传习有限公司”,还注册了“赵焕能”商标,让合阳纸塑窗花、面花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了品牌,做事更有底气,也能让更多人记住咱合阳的非遗。”她说。

技艺上,精益求精;舞台上,不断突破。多年来,赵焕能带着作品参加全国、省里、市里的活动60余次,斩获荣誉40多项……每一份荣誉,都是对这项非遗的认可,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合阳纸塑窗花。2014年、2019年,赵焕能先后被评为合阳纸塑窗花市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当年“追能人”的小姑娘,真正成了非遗领域的“带头人”。 

“一人富不算富,让周围人都富起来才是真的富。”这是赵焕能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深知,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技艺,更在于惠及于人。为此,她以公司为平台,以合阳纸塑窗花、合阳面花两大省级非遗为支撑,打造专业团队,通过“艺术培训+产品加工+制作销售”的模式,把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她的公司在各乡镇、社区举办民间艺术技能培训100多次,培训10000多人次,受益人员超300人。其中,60多名员工通过加工订单,年增收3000元至6000元。指尖的技艺变成了“指尖的经济”,让乡亲们在传承非遗的同时,过上更红火的日子。

不仅如此,赵焕能还把目光投向“未来”。她先后走进18所学校,手把手教学生剪窗花、捏面花,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为了让教学更系统,她还自编《民间剪纸技法与纹样》培训资料和适合学生学习的剪纸教材,让非遗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赵焕能仍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不停步。“未来,我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合阳纸塑窗花这项与众不同的剪纸技艺。”她声音不大,却非常坚定。一把剪刀裁岁月,一颗真心续非遗,纸塑窗花在时光里愈发鲜活,人生百味也随岁月悠远绵长。

编辑:马杭娟

初审:徐磊

终审: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