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张红军 倪伟
城市治理,看似小事,却不能“小视”。近日,渭南城区一处路口行道树生长旺盛,遮挡了行车视线,存在安全隐患。周围群众向园林部门反映后,园林部门评估认为过度修剪会深度损伤树木且难保长效安全,遂于次日将树木移栽至适宜场地,既彻底消除隐患,又让植物获得健康生长空间。随后,园林部门联合多部门发起“透亮行动”,对全市584处类似点位进行集中整治,赢得一片叫好。
移走“一棵树”不难,难的是从“一棵树”的问题里看见“所有树”的隐患。这次“透亮行动”的关键,在于职能部门实现了彻底的思维转变: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处置,升级为“全面诊疗、系统施治”的整体性治理,推动城市治理从个案处置的“点上突破”迈向系统整治的“面上提升”,真正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责任稳稳扛于肩、切实落于行。
这看似寻常的一小步,却踏出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大步。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陷入“解决一个问题,冒出十个新题”的治理循环,根源就在于缺乏从特例到全盘的治理远见,往往满足于“就事论事”的表层化解,未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机制性梗阻。而“透亮行动”以点带面、由表及里的治理实践,不仅破解了具体难题,更重塑了“发现即整改、整改即完善”的治理逻辑,其价值远超单一事件解决本身,生动诠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层内涵——群众诉求不仅是待解题目,更是推动治理体系自我完善的宝贵契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透亮行动”构建起群众反映、部门速应、主动作为、系统解决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搭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桥梁,让群众深度参与城市治理,构建起政府与群众协同治理的良好格局。在此过程中,既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也彰显出行政部门在作风与效能上的显著提升。
从移走“一棵树”,赢得一次群众掌声,到办好“一类事”,赢得群众长久的满意。我们希望这种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的治理智慧,能如阳光般洒满街头巷尾的每一处角落。更期待,这种高效协同、未诉先办的清新作风,能化作服务千家万户的城市温度,凝聚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宜居。
编辑:陈世龙
初审:张伯阳
终审: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