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文化中国行丨让“璀璨”非遗“灯火长明”

发布时间:2025-08-23 06:32:04

程瑾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由中央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以来,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多维度、立体式报道文物古迹发现、非遗保护传承等内容,让我们在对民族文化记忆的深刻回望与致敬中,燃起文化自信、挺立奋斗姿态,敬惜爱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在华夏文明的地理版图上,渭南襟山带河的身姿自古便是文明厚土,千年积淀让这里的文化名片极为丰富,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著称,这里有联合国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17项、省级123项、市级361项。这些沉淀着时光的非遗技艺,成为镌刻在秦东大地上的文化烙印,也是渭南传达给世界的文化名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非遗保护,要存其“形”更要续其“魂”。非遗背后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所系、情感所系。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很重要的一点是赓续深蕴其中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因此,尊重传统、创新形式,守住文化的底线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将传统的非遗元素创新性融入现代生活中,为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路径。华州皮影将“古技”与“新潮”结合,与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实现跨界合作,让“迈克尔·杰克逊”在幕布上跳起经典太空步,国际范儿与中国风“混搭”,瞬间点燃青年人的热情;男子群舞《行鼓行》以韩城行鼓为蓝本,将古老的行鼓艺术与现代舞蹈相结合,用舞蹈大写意的方式,把黄河的磅礴豪迈、黄河精神的生生不息艺术化呈现,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而合阳跳戏被一些院校引入美育课程,让青年学子在古老的地方戏剧中,触摸传统文化的当代脉搏。只有当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更应见生活。想要激发非遗的生机与活力,就要使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其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当下,渭南的非遗早已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浸润在渭南人血脉里的生活哲学。例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澄城面花,每种图饰纹样的花馍链接起来的人情往来,传递着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也是农耕文明的道德寓言。当孩子们在面塑“二十四孝”中辨识忠孝故事,传统文化的种子便悄然生根;人人耳熟能详的“劈山救母”,虽然只是流传在民间的古老传说,但“沉香”这一神话人物承载的不屈不挠精神内核和仁孝之心,成为流传千古的精神丰碑;有着“秦点之首”雅号的水晶饼,既是舌尖上的非遗珍馐,更将名相寇准“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故事化作可感可触的味觉记忆,让清廉之风在岁月流转中代代相传。

一项项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对非遗的传承,既是对过往辉煌的致敬,又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我们还需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强化非遗人才梯队建设,使非遗与新时代的生产生活、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当我们用心珍视每一份独特的手工、每一次歌谣的传唱、每一场古老的仪式,传统便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呼吸与脉动。惟其如此,非遗才能不仅“活”在记忆中,更“火”在生活里,这张中华的“金名片”才能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编辑:马睿妮

初审:雷沛

终审:杨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