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20%。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日前,陕西省医疗保障局、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财政厅三部门联合启动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此举将有力推动陕西长期照护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长期照护师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护工。以往,护工在大众眼里常与体力活、低技能挂钩。这种标签化的认知背后,是照护服务长期缺乏专业标准的现实。有人认为喂饭、擦身就是照护,却忽视了失能老人的康复训练、失智患者的认知干预等专业需求。此次改革,以国家职业标准为照护工作“正名”。长期照护师是需要掌握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复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照护服务人员长期短缺的事实并非单一环节造成,需要从培养、激励、认证、就业各环节补短板。此次改革在培养端打破年龄、学历等壁垒,将职业院校毕业生、退休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等群体尽数纳入培训范围,相当于为照护行业打开了人才活水的“闸门”。更具创新性的是阶梯式补贴政策。就业重点群体培训合格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创业者最高按基本补贴标准的150%发放,企业在职职工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并取得高级工证书的,每人每年享受7000元补贴……这一政策,以“真金白银”回应一些人的“学照护值不值”的现实考量。
严字当头,筑牢专业价值基石。此次改革的“考培分离”机制杜绝“花钱买证”,国家统一题库确保标准统一,动态调整的培训机构目录淘汰不合格培训供给者。这套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犹如给社会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鼓励定点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优先录用持证人员。
破解供需矛盾,将照护人员培养嵌入教育体系。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养老管理与服务专业,与养老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形成“课堂学理论、机构练实操、毕业即就业”的产学研用全链条。这种模式既能让老年人更快获得专业照护,也能为照护人员拓宽就业渠道,为行业注入可持续人才动力。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的今天,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照护之困。实践表明,破解难题不能依赖零散尝试,需要构建“专业有标准、发展有路径、权益有保障”的制度体系。陕西正通过创新举措,让老年人生活更有质量和保障。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马睿妮
初审:徐磊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