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古村寻根丨合阳黑东村:孝风穿巷陌 墨韵绕梁檐

发布时间:2025-08-29 08:39:18

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文 彭一鹏\图

相传书圣王羲之游历至古莘地时,曾为一村庄牌坊题下“古晋墟”三字。笔落如惊鸿翩跹,墨泼染池,池水尽作玄色,深似墨渊,掬起却依旧清亮澄澈,“黑池村”由此得名。

岁月更迭,往昔村落渐次延展,黑池镇成为合阳四大古镇之一。1961年,这座临墨池而生的古镇按地域划分为二:东曰“黑东”,西为“黑西”。我们此次所访的,正是于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黑东村。

8月22日,记者循着一缕墨香遗韵,漫步于黑东村曲折的巷弄间,千余年的宁静浸润着每一块砖瓦,在巷弄间无声氤氲。沿途多见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宅,门楣雕花精细,砖刻形象生动,虽经风雨剥蚀,犹可见当年匠艺之精。提及这些老建筑,村民们总流露出自然而然的珍视——“舍不得拆”,简短一句,道尽对老屋最质朴而深情的守护。

愈往深处行走,愈感知这静谧中蕴藏的厚重。祠堂肃穆,铭记着先祖王宝以“孝义”传家的祖训;墨池幽深,仿佛仍延续着书圣千年的文脉;古寨苍朴,始终守护着乡民对丰收年景最朴素的心愿。三者交融,共同构筑起黑东村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祠悬祖训闾巷践孝行

顺德堂作为凝聚家族精神的祠堂,推开其厚重的木门,肃穆之气迎面而来。王氏祠堂居于中央,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不同功用的空间:东设村史馆、书画展室与图书室;西为农耕文化馆、传统民居陈列和老年活动室。祠内“身负母水断流根系东蒲首一姓”匾额,讲述着先祖王宝感人至深的事迹。

顺德堂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山西永济金潭村人王宝为避战乱,背母谢氏渡黄河,最终定居于柳家营(今北黑村),成为黑池王氏一脉的先祖。王宝日夜侍奉母亲,母病则亲奉汤药。荒年时哪怕只有一口饭,也必先奉于老母。相传其孝心感动上天,竟有黑骡夜间驮银相助,朝廷亦敕封其为孝子,赐匾赠银。“背母渡河”不仅找到生路,更奠定了“黑池王氏”的根基。“孝义”由此成为家族代代相承的精神内核。

据族谱所载,黑池村曾建有二十四座祠堂,大多工艺精湛、雕绘非凡,在合阳东南乡极负盛名。昔有“保宁村的石桩,黑池村的祠堂”之说,可见一时之盛。历经沧桑,多数祠堂已湮没无存,仅存的顺德堂也曾残破倾颓,成为村民心中放不下的牵挂。

黑水池

如此深厚的孝义传统,岂能任其湮没?2018年,在外工作的王宏海心系故土,发起修复顺德堂的倡议。他不仅带头出资,还积极募集款项。村中随即成立了以王俊峰、王建六、王积文、王文宗、王民政、王韩录六人组成的建设委员会,并聘请能工巧匠参与修复。2019年,顺德堂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焕新生,不仅成为族人寻根溯源的场所,更是展示黑池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黑东村,“孝”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村民王景侠家中小院整洁,绿意盎然,其婆婆因病卧床十余年,王景侠便日复一日守在床边,喂药喂饭、擦身按摩。退休火车司机王勇婉拒多地高薪聘请,三年如一日守护意识不清的母亲,同住一室,悉心照料起居饮食。张焕学在父亲卧床、妻子重病的艰难时期,日夜奔波于农活与病榻之间,送别亲人后,又毅然担起照料九旬老母的责任,将孝心化作了最朴实的陪伴与担当。

捐资修祠的王宏海道出大家共同的心声:“走得再远,祠堂在,根就在。”无论是合力修复祠堂,还是日常生活中孝敬长辈、勇担责任,都是先祖“背母渡河”所秉承的孝义文化,在黑东村代代延续,淳厚绵长。

墨染千秋色毫端续书香

行至村东,那口赋予村名的“角角池”——墨池静静坐落。池岸经修葺后整洁雅致,远望水面仍如墨玉深黝,近观却清澈见底,映照天光。微风过处,涟漪轻泛。每日傍晚,常见村民三三两两坐于池边石阶,闲话家常,或对弈数局,悠然自得。

民居内砖雕

千载光阴仿佛在此凝滞,墨池之景,一如往昔。

这里不仅承载着书圣泼墨的传说,更涵养着黑东村世代绵延的文脉。昔日池畔,财神庙、文昌阁等建筑环立,文人墨客常聚于此;清乾隆年间,参将王景清倡办义学于池东,修筑寨墙城堡,点缀“弯月岭”等景致。夏秋时节,浮萍点点,古树倒映,鱼戏浅波,墨池曾是古镇最具诗意之处。

书圣留下的墨香,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消散。退休教师王天贵每日晨起必展纸研墨,在铁画银钩间寻觅心静;村民王进荣于农忙之余,最喜提笔挥毫,在点划纵横间舒展身心;西安交大学生王嘉昊每逢假期返乡,总不忘带上字帖毛笔,于村中墨韵里感悟传统;七岁的王仕荣则在爷爷引导下描红临帖,稚拙笔画中透出专注。老中青少,与墨池相伴,对书法的热爱与传承,已成为黑东村人共同的文化自觉。

戏楼

守护墨池,亦是黑东村人世代相承的使命。元代、民国时皆曾修葺;1982年,村干部王兴茂带领乡亲手砌石岸、立牌楼,刻联曰:“胜名史千秋,重修貌一新”;2011年,王宏海个人捐资15万元,铺地砖、装灯植绿,令古池焕发新颜;2015年至2018年期间,村干部多次组织对墨池进行修缮。

如今,家家用上自来水,许多涝池已被填平,唯墨池被视若珍宝,备受呵护。它静静立于村口,如一位智慧长者,见证着千年文脉的流淌与延续。

寨垣荫丰稔 弦歌慰岁华

东行不远,永清古寨(乡人俗称“寨子”),屹立于田野之中。寨堡始建于元代以御外敌,清乾隆年间,参将王景清出资率众加固修缮,人担畜驮,夯土筑墙,日夜施工。七百余年风雨侵蚀,现存城墙虽东塌西陷、高低残损,但原貌未失,未遭人为损毁。

民居内砖雕

如今,昔日的防御屏障已成为丰收的依托。受益于抽黄灌溉工程,寨墙内外千亩良田旱涝保收。金秋时节,登高远望:寨中玉米挺立如林,簇拥着古老墙基。这道金灿灿的“新围墙”,默默守护着黑东村人安稳知足的日子。

古寨所带来的安宁,不仅护佑着土地,更滋养着人心。每逢庙会,村里的老戏台便热闹起来,锣鼓喧天,美食飘香。黑池特有的羊肉胡饽是庙会上最诱人的风味。吃饱喝足,村民们最期待的便是村里自乐班的表演。演员们唱念做打,将一段段忠孝节义的古老戏文娓娓道来。

弦歌不绝,乡音袅袅。就在这一唱一和之间,黑东村人千余年来沉淀的文化记忆与乡土情感,也得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老寨墙

在这里,历史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仍在铺陈的文化图景,黑东村人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古朴而鲜活的乡土灵魂——孝亲敬老的人伦之本、习书传文的教化之风、守土乐业的安居之乐。

这份守护,让古村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底蕴,如同一泓活水,既深且长,涓流不息。

编辑:马睿妮

初审:徐磊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