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赵倩茹 见习记者 任百舸
8月29日清晨,渭南城区草市巷里,郭慧芳的裁缝铺已经敞开了门。70岁的她穿一身自己剪裁的花裙子,左手压着布料,右手熟练地推着电动缝纫机的压脚,“嗒嗒”的声响格外清脆。那把用了30多年的剪刀就搁在手边,木柄被磨得油亮。“这把老伙计,陪伴我的时间比家人还多。”说着,她抹了把额头的细汗。
忙碌着的郭慧芳
从17岁那年拿起针线,郭慧芳在这个最初只有5平方米的小铺子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如今店面扩大到27平方米,布料从最普通的棉布到上等真丝、亚麻等面料应有尽有,但她依然保持着老习惯——每天开店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布料重新整理一遍,锁边机的线头必须剪得一丝不苟,给客人量身时总要反复确认3次尺寸。缝纫机旁的针插她自己都记不清换了多少个,锥子针每年都要用坏一大把,“现在的针啊,没以前的耐用了。”郭慧芳边忙着手中的活计边对记者说。
店里60多种面料大多是郭慧芳亲自去杭州、西安等地精挑细选的。为了找一块满意的真丝料子,她可以在布料市场泡整整一天。“好料子要听声音。”她轻轻抖着一块真丝样品说,“像春蚕吃桑叶的沙沙声,那才是上等货。”做婚纱得用挺括的欧根纱,唐装的盘扣必须用同色系的丝线手工缠绕……这些门道,都是她一点点积累的真功夫。
午后时分,裁缝铺子里最是热闹。等着取婚纱的新娘子、要做唐装的老先生、想改裤脚的打工妹,都会陆续到来。老顾客最喜欢看她做旗袍。只见她粉笔一挥勾出轮廓,剪刀“咔嚓”几下就裁好衣片,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老顾客王芳兰穿着郭慧芳十几年前给自己做的衣服,向记者展示并夸赞道:“看看这针脚,到现在都牢牢的。慧芳这手艺,是得到我们大家一致认可的。”
夜幕降临,郭慧芳仍趴在缝纫机前专注地裁剪衣服。店里还有一台陪伴了她大半辈子的“蝴蝶牌”缝纫机静静地立在角落,虽然已经很少使用,但她每天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偶尔在停电时踩动几下,发出的“咯吱”声仿佛在诉说着草市巷里的光阴故事。
编辑:马杭娟
初审:董智勇
终审:杨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