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王小敏 见习记者 曹帅杰
秋到白水,最惹眼的是挂满枝头的红苹果。
8月28日,晨曦微露,林皋镇凤翔科苑苹果专业合作社里笑声伴着果香,工人的手一刻也没闲着。采摘的、分拣的、装箱的、运输的,沿着地头摆开了一条“流水线”,忙得不亦乐乎。
工人正忙着将苹果分级、装箱。记者 王小敏 摄
大伙正在采收的苹果叫蜜脆,8月中下旬上市,果实呈扁圆形,皮薄汁多,甜度达15.2度。合作社负责人张田龙边介绍边摘下一个苹果咬了一口:“嘎嘣脆,可甜了!”
“每斤4.2元,提前一个月预定了20万斤。”福建客商王志浩采购白水苹果多年。他说,白水气候凉爽干燥、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的苹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品质优良,深得市场青睐。
蜜脆属于新品种,张田龙种了50亩,今年是第5年挂果。“这5年效益都不错,今年销售了20多万斤,其中商品果达90%。”他高兴地说。
2013年,张田龙回乡创业,种起了苹果。2014年,他注册了陕西美好家园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好家园)。“这些年,美好家园先后投入了6000万元,建成了多个合作社、家庭农场,直到去年才开始盈利。”张田龙踌躇满志,“甜日子来了。”
张田龙的信心来自果园的科技化管理。他积极应用苹果树高接换优技术、智慧果园管理系统,创新发展富硒苹果新模式,通过果园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栽培模式,有效调控果树生长发育周期,确保苹果品质。聘请苹果产业相关专家、教授,有效整合全产业链各类资源,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步伐,拓展提升产业价值。
同张田龙一起“甜”的还有600多名社员。社员张建宏说:“从选苗、挖坑、定植,到修剪枝条、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张田龙手把手地教我们。遇上难题时,张田龙找农技专家实地会诊、解决,还包下了我们果子的销路。”
“我也跟着张田龙沾光了。”美好家园管理员郭德兴一边麻利地摘着果子,一边笑着说。该公司采用“固定+临时”用工模式,吸纳周边村民来此务工。固定用工40名,人均月收入3500元至6000元。临时用工高峰时达400余人,日均工资100元至120元。张田龙说:“每月发放的务工工资达20万元。”
美好家园栽有1000多亩苹果树,早、中、晚熟差异化种植,每年从7月到10月,陆续有苹果上市,走“线上+线下”两条销售模式。截至目前,共计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
如今,在白水县,像张田龙一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助力白水苹果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坚持早、中、晚熟品种差异化发展路径,借助错峰上市提升经济效益。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年均产量60万吨,品牌价值67.5亿元,其中早熟苹果挂果面积4万余亩,年产量8万余吨。
日头升到头顶,合作社里的第一车蜜脆已装满,货车渐渐驶向远方。时下,在白水县的公路上,处处都是这样的货车,有的往南去了广州,有的往北奔向北京。尽管车厢里的果箱各式各样,但不变的是箱体上印着的“白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
编辑:马杭娟
初审:董智勇
终审:杨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