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有故事的古树丨北赵村古杨:五百年的守望

发布时间:2025-09-11 08:28:47


渭南日报  记者 董献军 张晓玲 通讯员 覃红杰 文/图

初秋时节,暑气渐散,韩城市北赵村沉浸在一片宁静祥和之中。

村东涝池畔,一棵参天古杨巍然挺立。微风拂过,枝叶轻摇,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故事。

村民常常相约树下,谈天说地。“吱呀——”木门轻响,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焦养红踏出家门,朝古树走去。不一会儿,村民焦峰骑着摩托车来了,村党支部副书记焦海波驾驶着小汽车徐徐停靠。不久,91岁的村党支部原书记焦忠浪也拄着拐杖,蹒跚而至。

北赵村古杨

北赵村是个自然村,隶属于韩城市芝川镇杏花村,居住着四组和五组170多户650余人。和许多周边村落一样,这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老人与孩童留守家园。村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有花椒、柿子、葡萄、苹果。花椒大户在丰年能收获三四千斤,柿子大户也大抵如此。焦峰去年因柿子行情不佳,改种了桃树,期待着挂果后的丰收。而焦海波则依然坚守着10多亩花椒树,精心耕耘。

村口的白杨树,见证着村庄的变迁。它身旁的道路从泥泞土路升级为石子路,再拓宽成如今的水泥大道,可容卡车畅行。路东,红叶李、国槐、樱花树、银杏树、柿子树沿路穿插栽植,东邻是一行挂满红椒的花椒树,再向东是绿油油的玉米田。路西,则是错落有致的村庄。

这棵白杨树,宛如一位坚毅的老人,默默地守护在村口,怀抱着村落,眺望着远方。树身铭牌显示:古树:杨;科目:杨柳科;树龄:500年;保护级别:一级;养护责任单位:北赵村。落款为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时间为2018年12月。


记者上前环抱,发现两人张开臂膀尚不及一半,四人合抱亦有些吃力。经尺子测量,胸围达6.4米,换算后胸径为2米。据韩城市林业局编纂的《古树名木》记载,此树高21米,树冠东西长15米,南北宽15米。

树身上下沟壑纵横,粗糙的树皮如同时间的纹路,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风霜雨雪的洗礼。树身系着一条结有红花的丝带,村民称之为“搭红”,寓意祈福。树下设有不锈钢栏杆围挡,同样缠绕着红丝带,为白杨树增添了一抹喜庆的色彩。

仰望树冠,阳光下白叶如银,光晕点点,生机勃勃。向下垂吊的无叶枝条,宛若一条条小银蛇,顶端透过树叶隐约可见粗壮的干枝头。焦海波说:“那是早年修建庙宇时伐木留下的痕迹,后来还遭过雷击,树心虽空,却依然枝繁叶茂。”

焦忠浪自豪地说:“这是韩城最粗的树,从我小的时候它就这么壮实,如今风采依旧。”更令人称奇的是,树身呈四方形,有棱有角,周身透着关中汉子特有的耿直和倔犟劲儿。

在村民的记忆里,这棵白杨树是童年的乐园:抓石子、打泥炮、爬树……树下的土地被孩子们打磨得溜光。它还是村民相约的聚集地,人们称它“坐标树”。

相传,此处似龙形。白杨树是龙犄角,涝池是龙眼睛,涝池里的碌碡是眼珠。对称的那端在村子的西头,有个西涝池和一棵树,但早已不复存在。进出村的大路就是龙嘴,西北部的龙尾沟则是龙尾。

村民都称古杨为“白叶树”,无论是外出务工的游子,还是守候家园的老人,都会在离别或重逢时说一句:“白叶树下见。”

这棵500岁的古杨,如坚毅的母亲,守护家园,点燃希望。每当疲惫时望上一眼,便又有了前行的力量。

编辑:马杭娟

初审:董智勇

终审:杨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