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文化中国行丨线上线下 剪艺不休——曹静与她的剪纸传承事业

发布时间:2025-09-11 09:10:45

渭南日报  记者  秦强

“剪纸时,请大家静下心来,耐心跟随老师的教学步骤运剪……”8月21日,记者见到曹静时,她正一遍又一遍地叮嘱着小朋友。

60岁的曹静是临渭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及与剪纸的渊源,她笑着说:“小时候,长辈常用剪刀剪一些小动物和花草纹样,耳濡目染间,我就喜欢上了剪纸。后来,父母还邀请专业老师手把手教我……”

1984年,曹静进入伊犁第二师范学校美术班学习。期间,她系统学习了素描、工艺美术等专业知识,毕业后又担任中小学美术教师,善于在教学上运用剪纸技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1995年,她到人民街道办事处从事宣传工作,她将剪纸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真正让我决定把剪纸当作事业来发展是在2010年。”曹静回忆道,那年她有幸参加渭南剪纸学会筹办的全国剪纸精品邀请展暨研讨会,所见所闻让她大开眼界,不久,她便加入渭南剪纸学会。

为快速提高剪纸技艺,除加强日常训练外,一方面,她认真分析不同剪纸纹样背后蕴含的文化因素、创作思路、创作方法与使用材料;另一方面,她邀请专家对自己的剪纸作品进行指导,并根据建议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她还多次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剪纸艺术培训活动,对我国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作用等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也将学到的新技艺、新方法,快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练就的“蒙眼剪纸法”为我省剪纸艺术发展带来了全新体验,并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蒙眼剪纸法既能考验剪纸创作者的基本功、思想内涵与表达诉求,也是对其心理素质、专业素养的一次全面考验。”曹静解释道。

多年来,曹静还积极配合省、市、区各级非遗中心,相继走进学校、社区、农村文化站以及部分旅游景点开展公益活动,让剪纸充分彰显它的独特魅力。用她的话说:“剪纸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应该让群众在生活中感知它的文化魅力。”临渭区人民街道北塘社区党支部书记章颖说:“曹老师每次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剪纸既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彼此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把一粒非遗的种子播撒在社区,我们非常感谢她。”

如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曹静也把课堂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只要一有闲暇,她就活跃在直播间展示剪纸技艺。“希望借助自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临渭剪纸,感受临渭的风土人情。”曹静表示。

截至目前,跟随曹静全程学习临渭剪纸并被认定为非遗传承人的有5人,高存梅就是其中一位。她说:“我是2014年跟随曹老师学习剪纸的,她在教学过程中毫无保留地教授每一位学员。在她的精心指导下,我的剪纸水平不断提升,我的剪纸作品《水润福泽》还荣获了全国剪纸比赛金奖。今后,我会努力剪出更多好作品,为临渭剪纸的技艺传承贡献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剪纸生涯,也让曹静相继获得第六届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剪纸类比赛二等奖,2017“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铜奖,作品《告别》荣获“大爱无疆”北京·渭南全国抗疫剪纸精品展金奖并被收藏,《清白传家》《双龙送福》等多幅作品被国家公共文化云、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她本人也荣获渭南市2020年度“传徒授艺”最美非遗传承人称号。2025年9月1日,她还被认定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这些荣誉的获得,既有非遗传承人的辛劳,也体现了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剪纸创作虽然辛苦,但看到临渭剪纸被更多人喜爱,我心里十分欣慰,瞬间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曹静说,“我将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临渭当地风土人情、群众喜闻乐见、能充分展示美好生活的作品。”

编辑:马睿妮

初审:董智勇

终审:杨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