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孤身寻访四十载 让忠烈“魂归故里 ”刘增良“寻亲”

发布时间:2025-09-16 09:16:50

渭南日报  记者 姜晓 杨欣

9月3日,刚吃罢晚饭,刘增良便径直走向书房。书桌上堆着一沓厚厚的寻访资料——他四十年来走访多地搜集整理的抗日烈士信息,不少纸张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

刘增良今年60岁,出生于蒲城县苏坊镇义门村。这个偏远的村庄,不仅是他成长的地方,还走出了一位让他牵挂半生的抗日英雄——刘光秀。

“咱村的刘光秀可是个大英雄,打日本鬼子时牺牲在他乡……”从小,刘增良就听村里老人这样讲。英雄的名字,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

正是这份自幼埋下的敬仰,开启了他四十年的漫漫寻访之路。

一颗初心,缘起英雄故里

义门村民风淳朴,关于刘光秀的英雄故事大家口口相传。“上过黄埔军校(后证实他参加的是杨虎城兼班主任的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军官队第一期培训班),当过机枪连上尉连长……”零碎的信息,拼凑不出完整的轮廓,只知道这位英雄牺牲时才32岁,家里留下3个年幼的儿子。

就连英雄的家属,对往事也知之甚少。为弄清详情,刘增良特意拜访住在县城的刘光秀的孙子刘志敏,对方从柜子里翻出一个铁皮盒,里面只有一张褪色的烈士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军装,眼神清亮。“除了知道牺牲后埋在中条山,其他都不清楚。”

“他当年是咋打仗的?怎么牺牲的?”这些问题反复叩击刘增良的内心。他渐渐明白: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细节,才是英雄最真实的模样。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找回英雄生前的故事。

四十年追寻,英雄从未被忘记

1985年,刘增良考入广州中山大学。背负着全家期望南下的他,心里还揣着一个执念——要在英雄曾经奋斗的土地上,寻找刘光秀的踪迹。

课余时间,他跑遍黄埔军校旧址,向校友多方打听,却一无所获。“刘光秀像一个神秘的存在,在口头传说中鲜活,却在历史记载中无迹可寻。”

但他从未放弃。

“我们不能让英雄的故事被时间埋没!”这份信念,支撑他走过漫长岁月。

转机出现在2020年4月12日。当他在资料堆中翻到《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并看到刘光秀的记载时,激动得一夜未眠。

2022年8月,好消息再次传来。经文史爱好者邓国涛介绍,刘增良找到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十七路军研究会研究员王广林,对方从书柜中抽出一叠资料说:“你要的刘光秀,在这里。”

那是杨虎城兼班主任的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军官队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名录,刘光秀,陕西蒲城人,1931年,入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军官队第一期受训,1932年毕业,通讯录显示其隶属于杨虎城第十七路军刘子潜任团长的特务三团团部。

随后,王广林让他联系同为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十七路军研究会研究员的渭南师范学院教授王忙有。

王忙有指着手中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刘光秀资料讲道:“刘光秀,1941年5月8日在中条山牺牲,部队为他追晋少校,抚恤金800元。”

随着线索展开,刘光秀的形象逐渐清晰:1910年7月出生,1928年高小毕业后投奔杨虎城将军,1931年参加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军官队第一期培训班,1941年5月8日14时许,在山西省平陆县羊皮岭一带抗日前线阵亡,还不到32岁。

更让刘增良动容的是,在寻访路上,越来越多好心人伸出援手,也让他发现,国家从未忘记这位抗日英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有他的档案;

——1946年7月,其姓名入祀忠烈祠;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收录其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始终按烈属待遇抚恤其家属;

——《渭南抗战历程》对刘光秀作了专门介绍。

——2021年8月,蒲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其姓名刻在蒲城英烈馆的抗日英烈榜上。

红色守望,让英烈事迹不再尘封

2024年9月30日,蒲城县永丰革命烈士陵园,66岁的刘志敏从县城赶来,手捧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为爷爷刘光秀颁发的《烈士光荣证》,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他是我们村的骄傲,更是国家的骄傲。”刘增良望着这一幕,眼眶湿润,“所有的奔波,都值了。”

刘增良的寻找,从未止步于一人。2023年9月退休后,他全职投入寻访工作,“抢救式”采访渭南籍健在抗美援朝老兵、寻访渭南籍抗日烈士和抗美援朝烈士的亲属,聆听英烈的英雄故事,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英雄事迹重新焕发光彩。

一人一车,足迹遍布渭南700多个村落,刘增良采访了60多位抗美援朝老兵,寻访了60多位抗日烈士的家人,收集、挖掘、整理和完善了近600位抗美援朝烈士的资料。

“我要找回英雄有血有肉的模样,而不只是档案里的姓名。”他说,“英雄的故事不该是藏在家人柜子里、压在箱底的一张张泛黄的证书。”

如今,刘增良依然奔走在一线。“历史不会自己开口,得有人替英雄说话。”他说,未来还想把搜集到的事迹编成书,让更多人看见英雄最真实的模样。

编辑:马睿妮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