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文旅赋能添活力 乡村振兴启新程——潼关县“四融联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16 09:39:18

渭南日报  记者 高娟

从软籽石榴的田园芬芳,到肉夹馍的非遗飘香;从黄河古渡口的研学热潮,到国际风筝赛的体育激情……如今的潼关,正以“文化”为纽带,将不同业态串联成线、融合成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奏响了古关新篇的奋进乐章。

近年来,潼关县跳出“就文化论文化”的传统思路,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创新实践“农业+、非遗+、研学+、体育+”的“四融联动”模式,将散落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这片土地焕发新活力,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特色路径。

农旅融合 田园风光变“增收资本”

潼关县以区域公用品牌“潼关软籽石榴”为抓手,规模化种植面积达4.48万亩,在此基础上延伸开发石榴盆栽培育、田园采摘体验等多元业态,年产值突破1.8亿元,直接带动4000余人就业。寺角营村创新“一园四产”模式,整合万头生猪养殖、千亩软籽石榴种植、农产品加工及乡村旅游,实现村民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同时,潼关县推进秦王寨、上善村等传统村落改造提升,将秦王寨月季花海、上善村千亩银杏林等乡村自然景观,与潼关古城、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等历史文化景点有机串联,精心设计推出“乐游潼关”7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同步布设优质农产品展销门店,形成“游乡村、赏美景、购特产”的消费闭环,构建“景村联动、农旅互促”新格局。其中,3条线路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县年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带动农村就业5000余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5.78亿元,让田园风光真正转化为农民的“增收资本”。

非遗融合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域,潼关县将非遗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省级非遗“潼关肉夹馍”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亮相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会,并以《潼关肉夹馍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荣登陕西省首届非遗年度盛典典型案例榜单。通过设立肉夹馍产业学院与产业园区,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全国标准化门店超3000家,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带动2万余人就业,全链条从业者超10万,形成“一馍带活一产业”的发展态势。

省级非遗“潼关酱菜”依托百年工艺,联合科研机构攻克技术难题,开发低盐化、便捷化产品,年产量达1000余吨,年产值1500余万元,带动3000余农户通过种植、加工实现增收。市级非遗“黄河老腔”组建3个成人艺术团,40余名演职人员以本地农民为主,创编剧目10余个,年均赴全国各地商演超60场次,让传统戏曲成为传播潼关文化、带动农民增收的“活名片”。

研旅融合 文化资源成“研学课堂”

为推动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结合,潼关县出台《潼关县培育“旅游+研学”示范点实施方案》,依托古城、黄河、古关古渡等历史文化资源,设计推出古城探秘、黄河生态保护、古战场古诗词、廉洁文化等主题研学线路。目前,已建成潼关古城、黄河古渡口2个省级研学基地,潼关博物馆2024年成功获评国家三级馆,通过升级软硬件设施,成为区域研学实践的专业高地与文化地标。

通过整合潼关博物馆、杨震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家风家训系列研学课程,全县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研学经济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协同发展,形成“以研促旅、以旅兴产”的良性循环,让文化资源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拉动乡村消费的“研学课堂”。

体旅融合 赛事流量转“发展增量”

潼关县通过举办高端赛事与群众活动,拓展“体育+旅游+文化”融合深度。成功承办“风起黄河筝约潼关”第五届国际风筝邀请赛、陕西省三人篮球联赛(潼关赛区)等品牌赛事,同时依托篮球、太极拳、棒垒球等项目,开展秦王寨乡村篮球赛、“全民健身运动三秦”广场舞展演赛等群众体育活动,既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又吸引赛事流量。

此外,潼关县推动陕西天泽篮球俱乐部与潼关古城战略合作,共建专业化篮球训练基地;高效承接陕西省“爱上高速·畅游三秦”西渭分会场活动,持续丰富景区体育业态,完善体育旅游产业链。通过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旅游消费与文化认同,实现“1+1>2”的融合效应,为乡村振兴开辟新空间。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旅融合是激活乡村活力的关键路径。潼关县以“四融联动”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今后,潼关县将持续深化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让文化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厚底蕴与持久动力,推动县域文旅产业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再谱新篇。

编辑:马睿妮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