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王珂 通讯员 高佳丽
9月10日,韩城市西庄镇郭庄村现代农业产业加工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厂房建设、内部装修、设备调试等各项工作正在高效有序推进。
“在西庄镇党委的统筹协调下,村里立足区位与资源优势,抢抓省级政策机遇,围绕47亩农转非土地,以财政衔接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5600余万元,于今年7月开发建设‘前店后厂’的现代农业产业加工园区。”郭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保明告诉记者。
目前,园区主体建设已完成90%,已有部分企业入驻生产,预计10月全面建成。建成后可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年带动周边群众增收6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实现片区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郭庄村这个曾因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匮乏而位居“后进”的村庄,如今厂房鳞次栉比、道路平坦整洁,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蝶变的背后,正是西庄镇党委跳出“一村一隅”思维,以党建引领“片区化”发展的系统性谋划。
西庄镇镇域面积广阔、资源禀赋丰富,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但各村地理条件差异显著、发展不均衡,犹如“散落的珍珠”亟待串联。
“我们经精准研判后,以党建为纽带,将郭庄村、党家村、柳枝村、郭庄砦村4个‘千万工程’示范创建村确定为‘片区化’发展的‘领头雁’,构建‘四个一’协同机制。”西庄镇党委书记薛启刚表示,“在实施中,镇党委牵头开展规划联编,确保发展蓝图全域统一;党员干部带头推进设施联建,实现基础设施随产业延伸;依托产业链建立党支部促进产业协同,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整合;跨村成立党小组深化治理协作,实现村域事务共商共治。”
目前,这一机制已带动周边10个村庄协同发展,为全域农文旅、工文旅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郭庄村作为“片区化”发展的关键区域,率先尝到协同发展的甜头。以往,村域界限如同“隐形壁垒”,资源整合困难。对此,西庄镇党委主动破局,一方面,派驻党员干部驻点郭庄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逐户走访讲政策、算收益,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产业园,建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产业增值收益;另一方面,成立“强村建设服务有限公司”,采用市属国企与镇村股份合作模式,对镇域民生设施和产业项目统一运营。由此,工业链条实现组团发展,文旅资源达成交融共生,绿色种养形成循环体系,周边群众被有序“镶嵌”在产业链上。
“以前在外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还难以照顾家庭。现在在园区工作,不仅收入稳定,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在园区内韩城市程鹏花椒有限公司工作的陈武强感慨道。
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惠及民生。郭庄村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党组织带富发展模式,有效盘活集体资产。村民通过土地、资产入股获得稳定年分红,园区务工人员月均工资可达3000余元。更暖心的是,村党支部将集体经济收入的40%用于民生改善和产业再发展。
“目前,我们村已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改厕率达100%,建成了幸福院、标准化卫生室等便民设施。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由党员技术骨干带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升级种植技术,形成‘强产业-富集体-惠民生’的良性循环,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陈保明说。
从“后进”到“示范”,郭庄村的蝶变是西庄镇党建引领“片区化”发展的生动缩影。通过党建赋能,将一个个分散的“点”有机串联,汇成协同共进的“片”,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编辑:马睿妮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