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总设计师 贺兴文
贺兴文(右)指导学员制作麦秆画
一根根普通的麦秆,在手艺人的指尖悄然蜕变,化作精美的艺术品。它们不仅被越来越多人珍藏,更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
我是贺兴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总设计师,与麦秆画结缘已有40余年。
麦秆画在我家已传承了七代。十几岁时,我就跟着家人学习制作麦秆画,高中一毕业全身心投入其中。制作麦秆画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从选秆、泡秆到剪、贴、熨、烫、粘、绘、镶嵌,需经历3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2008年,我们成立专业合作社,将技艺传授给乡亲们,让大家在家门口增收。如今,合作社已走出6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培养了50余名技术骨干,吸纳68户社员,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工厂+成员户+展销中心+研学+博物馆”的全产业链体系。从原料种植到成品销售,运营日益成熟。
作为新时代的手艺人,创新的脚步从不敢停歇。“如何让麦秆画更具立体质感”成为我创作中反复琢磨的问题。由于麦秆材质脆硬、易变形,要实现立体浮雕效果,必须攻克造型定型、粘接强度和色彩持久三大难题。历经多次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立体浮雕六层花瓣式麦秆画,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我的代表作《前程似锦》正是这一突破的体现——画中的牡丹层层绽放,麦秆色泽自然渐变,触感细腻、视觉饱满,实现了质感与美感的双重升级。
为了让这门老手艺更有市场活力,被更多年轻人看见,我到清华美院等高校进修,系统学习绘画与设计理论。我将国画的悠远意境、版画的丰富层次、剪纸的灵动线条、浮雕的立体质感,融入麦秆画的创作中,让它的表现层次愈发丰富。此外,我还尝试将麦秆画与木雕、漆艺、陶瓷等不同材质跨界结合,不仅让麦秆画有了更多表现形式,更让它的艺术表现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常有人问:“制作麦秆画难吗?”我总是笑答:“做喜欢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在我看来,工匠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技艺精进,更在于承担传承与分享的责任。
我的女儿贺小媛自幼就围着麦秆画转,如今也成了这项非遗的市级传承人。现在,我已把合作社的日常事务交由女儿全权打理,自己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麦秆画的教育传承上。
2019年5月,我受聘担任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成立了“贺兴文大师工作室”,并开设“工艺美术品设计”等相关专业。同时,我还牵头编写《陕西省麦秆画制作流程标准》等教材,出版《陕西省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报告》,初步构建起该领域的理论框架。
2024年当选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主席后,我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多次组织全国及全省各类工艺美术赛事和展览,大力宣传推广麦秆画。同时,我也致力于推动麦秆画走向国际舞台,赴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让这门承载着中国乡土文化与匠心的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传统文化里藏着民族的精神基因与地域的特色风情,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去弘扬、传承和保护。未来,我将继续在高校的课堂上“耕耘”,培养更多懂技艺、爱传统、会创新的年轻人;不断探索麦秆画的融合创新,让这门有温度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渭南日报 记者 李二娟 采访整理 本组图片由记者 马辛 摄)
编辑:马睿妮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