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史王萍 见习记者 曹帅杰
日头刚过正午,韩城市芝川镇南西庄村村口的柏抱塔下的阴凉就铺展开来。古塔被五百年的古柏虬枝半揽着,柏叶铺出的凉荫,像块天然的地毯,从塔根一直铺到三丈外的长条石台旁。迎着徐徐凉风,村里的大爷、大妈们,拿着扑克牌、象棋,抱着孩子,牵着小狗,陆陆续续也来了:“听说没?今年村里好几个大学生……”柏树枝叶沙沙响,像是也在凑这个热闹——作为村里的“活地标”,这方被古柏和古塔护着的小天地,又开始了一天里最热闹的“消息播报”。
古柏虬枝半揽着古塔
当地人说不清塔与柏谁先在此扎根。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里,这棵古柏为立村之初张氏先祖张诚手植。1968年,村民张胜发在张希俊家的《张氏族谱》序言中,发现诗句:“孝义古柏立村志,发枝散叶润众生……”短短数语,道出古柏与村庄共生的深厚渊源——它不仅是张氏祖先筚路蓝缕、开村立业的见证,更如家族根系般滋养着一代代村民。
“这树打我记事起就在这儿。”村中老人张胜前望着古柏,满眼温情,“小时候在树下玩,长辈说他们也是在这树下玩大的。它早成了我们村里的标志,藏着几代人的回忆。”
记者走近细观,这株古柏长势良好,姿态优雅。按照树下碑文记载,此处古柏名为“孝义柏”,是一株树龄约500年的古柏。其为立村之初张氏之祖张诚所植,它与邻近的南西庄村柏树楼相依相伴,构成了韩塬大地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树高 12.5米,树冠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米,从侧面观望,主干呈扇形排列,犹如孔雀开屏。而古塔就依偎在这株古柏的怀抱中,形成了“古柏环抱古塔”的独特景致,远远望去,往往不见村庄,先看到柏树楼的身影。
跨过十余个台阶,可见古柏“纳入怀抱”的是一座方形三层实心砖塔,俗称“柏树楼”。塔通高约12米,层间以砖叠涩出檐,顶置串珠式塔刹,虽历经风雨,仍结构完好,三层券龛内砖刻对联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
这座塔并非寻常建筑。在村民心里,这处柏树楼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其前身为南西庄村东南角的六角魁星楼,寄托着村民祈求文运昌盛、子弟读书上进的美好愿望。
关于其建造与重建时间,原有六角魁星楼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据。不过据村民张友恭回忆,其祖父张景华小时候曾亲眼目睹村内匠人重建柏树楼,由此可推测现在的柏树楼可能重建于1868年左右。由于年代久远,受风吹枝折、雨水浸泡等自然因素影响,塔座原址逐渐受损。2012年,村民们出于对这一古迹的珍视,筹集资金对塔基进行了修缮,新塔基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南北长8米、东西宽7米、高 2.5 米,有效稳固了塔体根基,使古塔得以稳固保存。
谈至兴处,张胜前邀记者到家中,捧出《南西庄村志》。翻开序言便知,村里曾有数十座庙宇亭台,却多在历史变迁中损毁,唯有村东南角的柏树楼与古柏相依存,成为村民最珍视的文化遗存。
如今,身处南西庄村,不用敲锣,不用喊嗓,柏抱塔下自有“召集令”。天热了,谁家端着饭碗往塔下走,准能遇上三五个邻居;天凉了,大家裹着棉袄在塔根晒太阳,你一言我一语,谁家添了孙子,谁家娃考上学了,以及地里的收成、镇上的新鲜事,就顺着柏叶间的风,传遍了整个村子。这株古柏、这座古塔,不仅是村里最靠谱的“消息树”,也随着这些美好事情的发生,披红挂彩,一同祈福。
柏抱塔,塔依柏,这处独特的景致不仅是一处地理标志,更是村子的根与魂。它们见证着一代代村民的成长轨迹:孩童时,是绕着树干嬉闹的玩伴;成年离家时,是伫立村口默默凝望的送别者;到了老年,又以浓密树荫撑起一片清凉,用枝叶簌簌的声响驱散孤寂。数百年风雨动荡中,它始终生机勃勃,将万千乡愁与细碎记忆一一深藏年轮之间,最终化作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生命符号。
离开南西庄村时,忍不住回望良久,只见柏抱塔下,三五村民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孩童绕着粗壮的树干嬉戏追逐,清脆的笑声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谱成一曲生动的田园牧歌……
编辑:马杭娟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