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普法同发力 守护老人“钱袋子”
渭南市临渭区司法局干部 张婷
当前,以老年群体为目标的诈骗犯罪仍时有发生,诈骗形式五花八门,部分老人因法律意识薄弱、维权渠道不畅,陷入“求助无门、救济滞后”的困境,这一现象不仅造成财产损失,更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我建议:
一、健全立法与强化执法。针对“养老诈骗”“保健品诈骗”等典型案件,建议出台更明确的定罪量刑指导意见,提升打击精准度。同时,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老人账户异常交易、可疑通讯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从源头遏制诈骗发生。
二、加强情感关怀,弥补老人社会支持缺口。建议社区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通过情感陪伴降低其脆弱性。引导老人家属常沟通、多提醒,帮助父母识别常见骗局,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三、推动普法宣传“适老化”“身边化”。可在社区活动室、老年大学等场所定期开展防骗讲座,通过真实案例讲解、短视频展播提升老人识诈能力。同时,指导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银发服务工作站”,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援助等一站式服务,畅通依法维权渠道。(渭南日报 记者 王小敏 整理)
从福利支撑到产业赋能 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负责人 张芳玲
留守儿童的成长关乎家庭幸福、学校教育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结合基层服务实践,针对“十五五”期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强化社会福利支撑,稳定基层服务队伍。建议将留守儿童服务相关岗位纳入专项福利保障体系,通过生活补贴、岗位津贴等方式提升薪资待遇,让一线服务人员安心长期投身留守儿童关爱事业。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就学便利安全。对偏远地区学校撤并采取差异化政策,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切实考虑偏远家庭的实际困难。针对上学不便的留守儿童家庭,应提供针对性帮扶,防止“上学远、上学难”加剧家庭负担。
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支持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本土产业,为留守儿童父母创造就近就业机会,减少因外出务工导致的亲子分离。同时,可依托产业发展,让关爱服务具备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渭南日报 记者 刘爽 整理)
编辑:马睿妮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