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杨洁
9月9日下午4时刚过,整理完营业室的资料后,蒲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陈信用社会计主管张莹就开着车和同事一起匆匆前往蒲城县城一店铺。此行目的,是核实一位70余岁大爷对公账户转账涉及的店铺营业情况——前一天,这位老人要从对公账户上转走15万元,称用于网上支付保健品货款,却无法提供购买合同等关键凭证,面对张莹的合规询问,老人不仅失去耐心,还将她数落了一番。“哼,早知道就不在你们这里开对公账户了。”
在客户等待办理业务的间隙,张莹(左一)给客户普及金融知识。
“还好,这次去没有被骂。其实去之前已经做好被骂的心理准备了。”张莹说。群众资金安全,直接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尤其是老年群体,防范意识较弱,容易成为电信诈骗、虚假消费陷阱的目标,每一笔可疑转账背后,都可能存在让群众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的隐患。即便遭遇不解与指责,张莹始终坚信:按程序办理不是“刁难”,一旦资金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上门核实后,张莹对这笔转账的疑虑未消,结合当前诈骗分子常以“保健品投资”“虚假购货”为幌子,诱导老年人转账,她判断此事仍有风险,随即把情况上报给蒲城县公安局反诈中心,老人账户内的资金也继续处于安全管控中。遇到实在“做不通思想”的群众,张莹还会联系其家人或村干部合力劝说,既守住风险底线,也让群众感受到服务温度。
“现在骗子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还会提前给客户‘培训’,教他们怎么应对银行工作人员的询问,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的柜面服务经验,让张莹练就了一双识别风险的“火眼金睛”,而这双“眼睛”的敏锐度,源自对电信诈骗手段的熟稔:无论是“大额取现后转交他人”“账户资金快进快出不留余额”,还是“跨区域办理敏感业务”,都是诈骗案件中的高频可疑信号。
今年5月15日上午的一幕,正是张莹凭借“火眼金睛”守护群众资金安全的生动写照。当时还是综合柜员的张莹,在为客户王某办理柜面取现业务时,发现对方神色慌张。按照“大额取现核查要点”查询账户流水后,她注意到该账户近两天资金“快进快出”、无留存余额,且交易记录中出现“数字人民币”相关字样——这些特征与电信诈骗中“为电诈团伙‘取现车手’转移资金”的操作高度吻合。
张莹立刻示意主管会计,一边稳住客户,一边按照公安机关及银行部署,启动蒲城县警银协作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将情况同步至蒲城县公安局反诈中心。10分钟后,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当场发现王某车内装有准备用来装现金的纸箱。经核实,王某正遭受电信诈骗,其准备支取的6.5万元,正是要交给电诈团伙的“取现车手”。最终,在张莹和民警的耐心劝导下,王某认清骗局,终止了转账,6.5万元资金成功被拦截。“这位客户用的是外地卡,知道在当地取款容易被识别,特意开车到我们这里办理,幸好没让他取走。”张莹说。
守护资金安全,既要“严”字当头,也要“活”字托底。张莹始终认为,合规操作是底线,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但并非“一刀切”式询问。采访期间,一位群众前来取现5万元,根据要求需要前一天预约。考虑到群众急需用现金,张莹将这一情况告知客户,征得同意后,二话没说,直接让柜员办理取现4万元。面对记者的疑惑,她解释道:“这是郭庄村的吕喜中,取钱是为了支付村民的药材费用。村里很多老人不习惯电子支付,觉得现金更方便,这笔钱的用途、去向都清晰,自然不用过多询问。”
多年来,正是凭着这份对群众资金安全的“较真”劲,张莹所在的东陈信用社,涉案账户数量始终保持在“0”的水平。问及其背后的动力,张莹笑着说:“可能是受父辈的影响颇深。”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老一辈农信人,“他们总把单位的事、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母亲的这句话,早已刻进张莹的心里。
从柜台前的细致核查,到奔波在各地的实地核实,张莹用“火眼金睛”识破骗局,用耐心负责化解误解,将“守护群众钱袋子”的责任融入每一次业务办理、每一次风险排查中。这份传承自老一辈农信人的担当,也在新时代的金融服务中绽放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成为基层金融战线上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编辑:马睿妮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