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赵倩茹 见习记者 许欣恩 文/图
党红珍在后台练习唱腔
9月15日午后,在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举办的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后台已是一片忙碌。记者在化妆区见到了正在准备比赛的潼关县兴隆社区秦腔自乐班演员党红珍。此时距离正式开演还有一个小时。
63岁的党红珍端坐镜前,专业化妆师在她脸上勾勒出折子戏《三对面》中秦香莲的妆容。提拉水纱、敷粉施朱、贴鬓画眉……镜中渐渐映出一位愁眉深锁、仪态端庄的古代女子。“以前在村里演出都是自己化妆。这次联赛有专业老师做妆造,能帮我把角色塑造得更到位。”她轻声说道。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缘让这位农妇与秦腔结缘。当党红珍试着唱出《三滴血》的前两句时,从胸腔迸发出的力量让她自己都惊讶不已。从此,田间地头成了她的练功场。《赶坡》是她学的第一出戏,整整半年,她总是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一边劳作一边跟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唱词和心得,水袖功不会,就在家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抖袖、收袖、翻腕,一个动作要重复上百遍。
真正让党红珍突破技术瓶颈的,是对“以心唱戏”的领悟。演《三娘教子》时,她唱到动情处泪如雨下,将半生沧桑尽数揉进唱腔里。这份源自生活的共情,让她的表演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3年苦练后,党红珍终于站上正式舞台。在潼关县戏曲大赛中,她以一段《老娘请坐》斩获优秀奖。台下掌声响起时,她与同伴相拥而泣。
“我印象中最难唱的一出戏是《牢房》。”党红珍回忆,当时她饰演的韩英要在狱中与“母亲”相认,但那声“娘”却因难以出口。经过多日沉浸体会,她终于领悟到这一声呼唤是生死关头对母爱最本能的渴望。演出时,她成功剥离现实身份,成为那个背负家国大义的韩英。
党红珍所在的潼关县兴隆社区秦腔自乐班成立于2021年,32名成员都是来自各村的戏曲爱好者。“农活虽累,但唱起秦腔心情就舒畅。”党红珍说,对他们而言,秦腔不仅是爱好,更是精神寄托。
编辑:陈世龙
初审:雷沛
终审: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