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周爱英
枣虽小,文章却大。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能把知识和技术变成生产力,让一颗小小的枣子,撑起农民的好日子。
我叫周爱英,出生在大荔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9年,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大荔县红枣研究所工作。在学校,我主要研究苹果树、梨树等,真正接触枣树是在这里。为了尽快掌握枣树的生长习性,我连续几个月泡在鲜食枣基地,白天跟着老农抹芽、浇水、防虫,晚上整理记录资料,一点点摸清了枣树的“脾气”。
周爱英(右二)在畅家村一大棚内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记者 党骁 摄
2000年,大荔县成立红枣局(现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全县推广冬枣种植,我作为技术员参与推广。3年过去了,引种的冬枣树长势虽好却不挂果,这可愁坏了大家。
那段时间,我跑遍田间地头,和老技术员们反复琢磨。一次讨论时,有人提到沙苑地区的水枣林采用“砑枣”技术促果,这种技术是在种植或采摘过程中让枣树受点“小伤”,来年就会结出更多果实。我联想到以前学过的苹果树环剥技术:“它是不是也能用在枣树上?”
于是,我试着在枣树上操作,再配合外源激素调节,终于让冬枣树挂上了果。还没高兴多久,接连的阴雨天气导致冬枣大面积裂果。看着老乡蹲在枣树下,捧着裂果不停地抹眼泪,我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必须得想个法子!”
一开始,我们用笨办法,下雨时给枣树盖层塑料薄膜。可这么多棵枣树,哪里盖得过来?盯着雨中的枣树,一个念头突然在我脑海中闪过:“枣怕雨,那就给它撑伞。”防雨棚一搭好,效果立竿见影。
冬枣丰收了,集中上市后却卖不上价钱。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枣树种进温室大棚,让枣‘错峰’成熟。”
没想到,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炸了锅”:“枣树都露天长呢,进大棚不是胡折腾吗?”可我心里笃定,只要方法科学,这条路就可行。于是,我联系农户租了11个效益不太可观的大棚。没承想,买树苗时又碰了壁,一级苗早都预定完了,只剩个头更小的二级苗。
为了做好研究,我把自己“种”进了大棚。每天观测枣树的生长情况,记录棚内的环境条件。1年后,当青翠的冬枣挂满枝头时,老乡们拍着我的肩说:“这回我们是真服了!”
我摸索出的这项“高密栽培、两年挂果”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这件事让我更加坚信:科研不是纸上谈兵,只有把根扎在田里,土地才会给你答案。
近几年,为了让大荔冬枣能够走得更稳更远,我们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了专家工作站。我们一起测土壤、建数据库,还开发了“大荔冬枣精准施肥”APP,让农民像看天气预报一样管理枣园。现在,我们正在试验延迟栽培技术,希望实现全年鲜枣供应。
20多年来,我见证了大荔冬枣从“难坐果”到“卖全球”,也见证了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这一颗颗冬枣,不仅挂满枝头,也挂满农民的心头。未来,我还会继续坚守在这里,把科研的根扎得更深,让冬枣产业的枝叶生长得更加繁茂。
(渭南日报 记者弥芮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