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9月16日11时,董永侠蒸好最后一笼包子,将摊位托付给家人,就准备动身。这位摊主的另一个身份,是合阳县南蔡班社的秦腔演员。当晚,她要在渭南百团戏曲联赛的舞台上饰演《安安送米》中的“小安安”。
16时许,在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赛事现场的后台,董永侠和班社其他成员陆续到齐,开始装扮。党红英踮脚帮人调整头饰,雷红侠轻轻抚平自购戏服的褶皱,贾改侠把胭脂膏匀给身边伙伴……没有专业团队的从容,却透着一股挡不住的热忱。这支由南蔡班社、秦声飞扬班社组成的队伍,即将献演《安安送米》与《苏武牧羊》。
“全凭一股爱戏的劲儿撑着!”演员们笑着调侃,话语里藏着不易:主演戏服是大家自掏腰包购置,龙套演员只能用锣鼓服临时代替;化妆品你匀我凑,眉笔用到只剩笔芯仍舍不得丢;乐队师傅推掉活计,背着乐器挤大巴赶来,只为凑齐一场演出的伴奏。
这群人的“主心骨”,是合阳县戏剧家协会党支部书记王点茸。这位1966年出生的农村妇女,虽然不会拉弦、不善演唱,却是合阳秦腔爱好者的“大家长”。在后台,她时而帮演员整理水袖,时而叮嘱乐队调试琴弦,从筹备、排练到安全保障,事事亲力亲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表演,她已投入经营窗帘店积攒的近20万元,悉数用于添置箱衣、舞台设备和租赁排练场;2012年,她干脆关掉盈利的店铺,在离县城1公里的顾贤村租下废弃学校,改造成合阳县戏剧家协会的“根据地”——排练场、仓库、党员活动室一应俱全,让散落城乡的秦腔爱好者有了“家”。
“9月7日演《五郎出家》,观众鼓掌喊‘再来一段’,那热乎劲比啥都值!”王点茸说,正是台下的掌声,让她更加确信传统文化的根在民间。这些年来,她带领合阳县戏剧家协会在城乡建起52个分会,吸纳1300多名会员,组织1100多场演出,从村头土戏台到县城剧场,把秦腔送到百姓家门口。即便如此,每次登台前王点茸和班社成员仍会紧张。她说:“大家就怕唱得不好,愧对戏迷。”
18时30分,《安安送米》准时开演。王点茸在后台举着手机全程录像,镜头中,褪去市井烟火气的董永侠,将“安安”的质朴与深情唱得真切动人,台下观众随剧情时而抹泪、时而点头。
演出结束,演员们卸妆围坐讨论,王点茸回放录像指出:“这里唱腔可以再稳些,回去再多练练。”她说,输赢并不重要,让团队在复盘中进步、让更多人爱上秦腔,才是真正的收获。
对王点茸和班社演员而言,这场演出既是展示,更是新的出发。紧接着,他们要着手筹备9月19日至21日在新池镇的演出。从自乐班到戏剧家协会,从乡村土台到百团戏曲联赛,她和伙伴们的足迹印证着:秦腔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专业院团的精湛技艺,更在于这些普通人用乡音唱响的质朴热爱。
粉墨终将褪去,乡音永远流传。这些来自民间的戏声,或许没有华丽的包装,却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他们在百团戏曲联赛的舞台上唱出了对秦腔的赤诚,也唱出了文化传承最动人的初心。
编辑:马杭娟
初审:徐磊
终审: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