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白水县刘家卓村: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9-23 08:57:11

渭南日报  记者 魏宝宝 通讯员 任泽

9月中旬,行走在白水县刘家卓村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自然景色和红色文化融合的“丰收”图景——一面面沿着街巷铺展延伸的手绘墙画。这些墙画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学生留下的成果,也是刘家卓村以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刘家卓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治理等方面入手,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些娃娃心灵手巧,绘制的墙绘把咱村的自然景色和红色文化都生动展现出来。乡亲们都说,这些画让村子‘亮’起来了。”刘家卓村第一书记张晓荣告诉记者。近年来,刘家卓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为抓手,全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四化”行动,累计栽植绿化苗木1700余棵,拓宽硬化路面1500余米,修建排水渠3100余米,打造乡村振兴墙绘长廊320米、“一米菜园”工程240米,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市级森林村庄。该村将每周五定为“美丽乡村建设日”,把“五美庭院”创建作为突破口,通过“家庭小美聚合乡村大美”的理念,发动群众打造花草点缀的院落,如今全村已有30余户家庭获评县级“五美庭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沿着村道向村子深处走去,一座静谧的老式窑洞映入眼帘,这里是白水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刘家卓党支部。

讲解员黄登科向记者娓娓道来1932年的革命往事,将白新年、吴三兴等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缓缓铺陈开来。“学党史,不仅是回望来时的路,更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黄登科顿了顿,“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白水县第一个党支部是怎样在油灯下诞生、发展起来的。”

从2021年开始,刘家卓村聚焦全县第一个党支部的红色资源,通过查阅党史资料、走访革命后代、收集历史遗物(党旗、情报箱、烈士证书等)、梳理党组织发展历程等途径,挖掘乡村文化新内涵,打造了全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此后,刘家卓村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培训契机,不断打磨讲解词、系统培训讲解员、升级展陈设施,着力构建起主题鲜明、能带来现场触动、引发感悟升华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如今,该党支部纪念馆不仅成为村两委和全体党员锤炼党性的重要阵地,成为群众参与村级发展、议事协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白水县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学习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现场课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刘家卓村积极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乡村振兴实践,坚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绘就振兴新图景。2024年,刘家卓村两委牵头办合作社,盘活了14座废旧大棚,大力发展大棚樱桃、阳光玫瑰、铁皮西红柿等特色农业,蹚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共富之路。

走进刘家卓村西红柿大棚,技术员赵健中正弯腰细心扶苗。他告诉记者,这些果蔬苗来自广东,全程采用绿色有机种植模式——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长出的西红柿生吃脆甜,用来炒菜则多汁味美,以高品质赢得了市场青睐。“2024年春节前后,我们采取精装礼盒销售与采摘体验相结合的方式,20多天就卖出了2000多盒产品,收入将近10万元!”

从改善人居环境的点滴革新,到深挖红色根脉的精神传承,再到特色产业兴农的生动实践,刘家卓村以“千万工程”为笔,饱蘸红色基因的浓墨,在渭北高原的乡野间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振兴画卷。红色,不仅是这里永不褪色的记忆底色,更是驱动发展、助推振兴、凝聚人心、引领未来的澎湃动能。

编辑:马杭娟

初审:徐磊

终审: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