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发布
QR Code
数字报
QR Code
官方微博
QR Code
官方微信
QR Code

高校智慧催发乡村振兴之花——西安工业大学帮扶富平县庄里镇黄窑村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23 09:01:11

通讯员 朱先彬 王轩 渭南日报  记者 王宪辉

黄窑村位于富平县庄里镇东北5公里处,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居住分散,土地产出能力低下,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然而,这一切随着2015年西安工业大学对黄窑村开展的定点帮扶工作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安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为富平学子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本文图由受访单位提供)

10年来,西安工业大学通过资金支持、产业扶持和技术培训等措施,为黄窑村注入了脱贫致富的新动力。如今的黄窑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阔步前行。

坚持党建引领 凝聚帮扶合力

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工业大学党委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打造“顶层设计-精准落实-长效督导”全链条机制。帮扶过程中,累计召开了20次帮扶工作专题党委会、22次工作推进会,相继出台了《定点帮扶计划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签署年度帮扶计划,设立专项帮扶资金池,先后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引进项目资金1790余万元,为帮扶工作筑牢了坚实后盾。校领导及包村工作队先后40多次深入富平县田间地头、村落农舍调研走访,实地“把脉”帮扶项目推进节奏,面对面倾听民声,手把手解决诸如项目受阻、资源对接不畅等难题。

针对黄窑村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场地局促、基础功能不全等问题,西安工业大学争取资金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将面积由原先的120平方米拓展至400平方米,使其成为集党建活动开展、便民服务供给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阵地”,实现了村民办事“一站式”办结。同时,该校积极推动黄窑村党总支与校内党组织结对,高质量落实党内活动,融入主题教育宣讲,开展组织建设、助销帮扶等特色主题党日活动。该校先后有18个党支部、800余人次赴村交流,为村党组织赋能,形成了“支部联建、工作联动”新模式。此外,该校在全校范围内精挑细选,先后派出6批、平均年龄仅35岁的驻村工作队,为黄窑村“把脉问诊”,为帮扶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工作队严守“周报告、月总结”铁律,以“强党建、抓产业、守底线”为工作主线,建立“每周一部署、双周一学习”常态化机制,奔赴省内外38个村镇“寻经问道”,同时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来村授课,组织村里干部群众学习128次。巧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智慧模式,全方位提升帮扶实效,为黄窑村的腾飞插上坚实羽翼。

西安工业大学学子为黄窑村打造微景观

西安工业大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一盘棋”思维,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组织保障+资源整合+精准帮扶”的立体化帮扶模式。学校纪委全程监督帮扶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学校工会、总务处等部门与驻村工作队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通过订单采购、展销推广等方式拓宽黄窑村农产品销路,助力村民稳定增收。驻村工作队聚焦“强村富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推动黄窑村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发展转型,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

立足自身优势 建设美丽乡村

针对黄窑村基础设施落后、灌溉条件恶劣的现实,该校全力协调各方,累计争取资金超1000万元,持之以恒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与美丽乡村建设,让黄窑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道路建设方面,争取600余万元,新建3公里村中主干路,硬化4公里巷道,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出行窘境一去不返;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修筑了6.5公里的U型灌溉渠,长久以来困扰村民的灌溉难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多点开花:12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崭新亮相,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150平方米的幸福院落成,承载着老年村民的欢声笑语;400平方米的村活动室宽敞明亮,成为村民议事、学习的好去处;村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面铺开,3个共计10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落成,18盏路灯照亮了乡村的夜,5000余棵道旁绿树摇曳生姿,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西安工业大学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系统推进黄窑村生态振兴。学校联合村两委制定了《黄窑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投入专项帮扶资金10万元,带领村民开展全域治理,打造了3条示范巷道、52户美丽庭院。该校设计学院师生先后16次驻村指导,利用废弃石磨、陶瓮等乡土材料创作了20余处文化墙、微景观,绘制了3面乡村振兴主题墙绘,植入了50条文明标语。通过“硬件提质+文化铸魂”模式,黄窑村在富平县人居环境评比中蝉联前列,获10万元专项奖励,并吸引了富平县刘集镇、到贤镇等10余个镇村观摩学习,成为全县生态振兴示范样板。

西安工业大学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富平县庄里镇深化校地合作,扎实推进教育帮扶工作,形成了“资金支持+师资培育+资源共享+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帮扶模式。该校设立了“乡村振兴专项助学金”,专项资助黄窑村品学兼优学子;建立常态化教研交流机制,互派教研骨干开展教学研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多次组织心理咨询服务及专题讲座;创新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全额承担30名优秀学生的交通、保险、食宿等费用,通过参观高校实验室、参加学术讲座等活动让他们拓宽视野。

精准发力施策 助推产业振兴

西安工业大学紧扣黄窑村实际,提出“多元发展”产业帮扶新思路,全力搭建“造血式”可持续发展架构。

在产业起步阶段,西安工业大学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了一个由8名专家构成的智囊团,先后6次深入黄窑村展开实地考察调研。在充分考虑黄窑村自然条件与村民发展意愿的前提下,他们瞄准现代化养殖项目精准发力,创新性提出建立“党支部+生态养殖+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西安工业大学先后投资124.6万元,在县、镇两级资金支持下,于2017年11月建成了一座现代化养殖场,并凭借“外包租赁+自主经营”组合拳巧妙化解了市场风险。目前,该养殖场年出栏生猪近千头,年收益10万元左右。

在养殖产业持续稳定运营之后,西安工业大学又协调申请590万元苏陕资金,打造红薯深加工产业园,由此带动了黄窑村及周边村红薯种植,让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增收3000余元,实实在在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为增强产业竞争力,时任村第一书记的朱先彬借助学校设计学院专业团队的力量,为红薯产品打造精美包装,赋予其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市场拓展与销售方面,他借助省级帮扶团的力量,让产品打入陕西省电信内购会;积极组织各类帮销活动,举办“红薯粉条工厂开放日”,推动粉条走进集市、村庄和校园;争取3万元打造直播平台,联合网红达人及学校师生直播带货。黄窑村红薯产业在他的努力下蓬勃发展,获得了多家媒体关注报道,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通过“技术赋能+资金撬动+产业融合”模式,黄窑村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三大产业矩阵,真正实现了从“输血援助”到“造血赋能”的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未来,西安工业大学将与黄窑村继续携手,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辑:马杭娟

初审:徐磊

终审: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