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高娟
9月6日清晨,黄河之水裹挟着晨曦的微光,掠过潼关古城的青砖黛瓦;古渡口旁,肉夹馍的酥脆香气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非遗酱菜的醇厚滋味在市集间流转;午后,“潼小兵”文创伞下,孩童正聆听《潼关吏》实景演艺里的千年故事,一旁鱼化龙布偶的灵动身影,映着夕阳下的古城墙。
近年来,潼关县便在这样的烟火气与文化韵中,立足“黄河金三角”区位优势,以“农业赋能、文化铸魂、旅游引流”为核心,系统挖掘农业资源与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创新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现代文旅IP,探索出一条“文旅+文创”双驱动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让这座千年关隘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美食品牌筑基
激活消费拉动增收新引擎
潼关县将地方特色美食作为文旅融合的“敲门砖”,以“美食+场景”模式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动美食经济从“单一餐饮”向“文化体验”升级。在潼关古城、黄河古渡口风景区两大核心文旅板块,精心规划建设潼关肉夹馍特色文化街区,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运营,吸引超100家商铺集中入驻,形成集“制作展示、品鉴体验、文创销售”于一体的美食集群。街区内,潼关肉夹馍的酥脆外皮、鸭片汤的醇厚鲜香、烩饼的筋道入味、黄河鲶鱼汤的鲜嫩可口等本土特色美食集中呈现,让游客一站式感受潼关风味。
截至目前,该街区已带动周边4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不断提升,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同时,潼关县持续推动美食品牌化升级,通过参与赛事、标准制定、文创赋能等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潼关酱菜凭借传统工艺与创新口味,在渭南市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非遗创新旅游商品类银奖;烩饼、砂锅、麻食通过品质优化与地域特色提炼,成功跻身秦晋豫三省名牌产品行列;饽饽馍、连翘茶等特色食品则融入潼关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以“文创礼盒”形式推向市场,既保留传统风味,又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潼关美食的品牌影响力。
农产文创升级
推动田间产物向文化商品转型
针对县域内软籽石榴、樱桃、西廒小米、南马粉条、花椒等优势农产品,潼关县跳出“种产销”的传统农业思维,将创意农业理念贯穿于种植、加工、包装全流程,推动农产品从“田间产物”向“文化商品”深度转型。在产品研发环节,潼关县深入挖掘每种农产品的地域故事与文化渊源,例如为西廒小米赋予“黄河流域农耕文明见证者”的定位,为南马粉条提炼“百年手工技艺传承”的标签;在包装设计上,植入潼关古城、黄河、鱼化龙等文化符号,采用环保材质与现代美学设计,让农产品包装成为地域文化的“移动宣传册”。
为拓宽销售渠道,潼关县构建“线下+线上”全渠道销售模式:线下,在景区游客中心、文创市集设立“潼关农特产品专柜”,与周边城市商超建立合作,实现“产地直供”;线上,精选优质农特产品入驻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同时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农户场景化直播”等方式进行“故事化讲解”,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农产品的生长环境与品质优势。
文化IP赋能
构建文创产品与消费场景新生态
为让千年文化“活起来”,潼关县重点培育“潼小兵”文化IP,以可爱、灵动的卡通形象为载体,串联起潼关的军事文化、黄河文化与古城文化,开发出古城文创伞、香薰、镜子、炭雕、鱼化龙布偶等10余类文创商品。其中,鱼化龙布偶以潼关“鱼跃龙门”的民间传说为灵感,采用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面料,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古城文创伞则将潼关古城墙、古门楼等建筑元素印于伞面,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让游客“带走一片风景”。
同时,潼关县积极参与各类文旅赛事,以赛事为平台提升文创产品知名度:潼关古城古战船香氛礼盒、古城黑陶系列、鱼化龙活性炭雕、鱼化龙布偶先后在渭南市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常规旅游商品类铜奖、优秀奖,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特色载体。为进一步整合文创资源,潼关县在古城核心区域建设“潼关文创市集”,集中展销黄金饰品、文创摆件、非遗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其中“潼关黄金文创系列”将当地黄金产业与文化元素结合,开发出“古城门吊坠”“黄河浪纹手镯”等产品,推动“工业产值”向“文化价值”转化,成为潼关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
文艺创作加持
丰富文旅融合内涵与沉浸式体验
潼关县以文艺创作为文旅融合“添彩”,通过戏曲、书画、音乐、实景演艺等多元形式,让游客在“游景”的同时“品文化”,增强文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在戏曲创作方面,聚焦潼关历史故事与时代精神,创排《黄河湾纪事》《暮夜却金》等秦腔现代戏:《黄河湾纪事》获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表演奖;《夸父追日》以潼关地域传说为蓝本,入围全国群星奖决赛并入选“陕西省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工程”,让传统秦腔焕发时代活力。
在艺术活动方面,潼关县持续举办“黄河风情”书画展、“千年关隘”摄影大赛等主题活动,累计征集民间文艺作品300余件;推出《大美潼关》《潼关之恋》等12首音乐作品,创编《美呀美潼关》《点赞新时代》等6支广场舞,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潼关文化魅力。在实景演艺方面,依托潼关古城、黄河古渡口等场景,创作推出《潼关吏》《上马潼关》《折戟辞汉》等沉浸式演出,通过演员实景演绎、声光电技术加持,再现潼关作为“关中门户”的历史场景,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潼关的军事文化与人文情怀。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在岁月的长河中,潼关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今后,潼关县将继续深化“诗与远方”的融合,以“文旅文创升级年”为抓手,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关隘文化、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旅项目从“单点开发”向“集群发展”升级,文创产品从“单一品类”向“全链条开发”拓展,让文旅文创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地域经济的“新支柱”,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兴农、以文创促增收”,让千年潼关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浪潮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编辑:马睿妮
初审:徐磊
终审: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