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白冰涛 通讯员 李琳
这是一次生态之旅。9月23日至24日,“黄河之畔守护绿意”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宣讲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观摩交流学习活动在渭南举行,来自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宣教干部、企业代表和媒体人士,深入潼关县、大荔县、韩城市,实地感受大美渭南的诗意画卷。
这是一次研学之行。从植树造林到湿地生态修复,从盐碱地治理到生态农业发展,从沿黄生态护岸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到生态旅游,观摩团成员全方位了解了渭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做法、新成效。
近年来,潼关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图为植树造林后的潼关古城景区。
这是一次思想碰撞。通过专家宣讲、参观环保设施与经验交流,点燃了思想火花,凝聚起推动美丽陕西建设的磅礴力量。从理论到行动,从共识到共为,每一步都彰显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与责任担当。
9月23日上午,阴雨绵绵,观摩团成员首先来到潼关博物馆。该馆以“一馆尽览黄河生态变迁”为特色,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态展陈,了解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保护历程。走出馆外,渭河与黄河在此相拥。眼前的美景让大家大开眼界,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打卡。
接着,观摩团成员来到岳渎公园。中华大地有“五岳四渎”之说,“岳”乃名山,“渎”为圣水。黄河出晋陕峡谷,跃龙门,直奔潼关,与附近的华山形成了“岳渎相望”的美景。步入十里画廊,两侧268万余株苗木依坡栽植,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远处的华山、黄河若隐若现,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午后,雨停了,观摩团成员来到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万亩冬枣产业园。
走上观景台,大家被眼前一望无际的冬枣大棚深深震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曾经是连种庄稼都歉收的盐碱地,经过科学治理,发展成现在的万亩冬枣,年产值上亿元。
“站在小坡向东望,小坡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再展现,家家户户几十万。同志们到小坡看,小坡建成观光火车站。自古农民都种田,如今这里变公园。坐上火车观枣园,一路风景说不完。坐上火车实在美,没来小坡太后悔。”在大家品尝冬枣之际,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的打油诗让观摩团成员纷纷鼓掌。薛安全介绍了村子发展冬枣产业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党建领航、支部搭台、党员带头、产业富民。
随后,观摩团成员来到韩城市黄河观景台。站在观景台,近处的绿植与远处的黄河尽收眼底,壮阔景色让人直呼了不得。
据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韩城市通过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在黄河湿地龙门、西庄、芝川沿线实施生态修复2000余亩(约133公顷),设置围栏2.3万米,警示宣传牌百余块,建设湿地碳库1.08万亩(720公顷),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9月24日,陕西省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观摩交流学习活动在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观摩团先后参观了展览馆、超低排放集控中心、水处理中心和环保智慧大厅等,详细了解企业发展历程、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在之后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23家企业被授予“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3家企业获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优秀单位”。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光大水务(咸阳)有限公司和铜川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理中心有限公司分别作了经验交流。
据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斌强介绍,近年来,渭南市积极落实国家六部委《“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方案,持续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将污水处理厂等4类环保设施纳入开放名录。我市7家单位被列入第三、第四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其中环境监测类2家、城市污水处理类2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类2家、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类1家。2025年,我市拓展开放领域,新增钢铁行业、电力行业各1家,让大众“零距离”参观、沉浸式体验,从“环保旁观者”变成“知情参与者”,构建起全民环保共治的新格局。
“渭南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西安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宣教处处长辛宏斌说。
在宣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原院长马中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题,从发展背景、总体要求与战略部署、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
“我们实地观摩了潼关县、大荔县、韩城市的‘生态样板’,每一处都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陕西答卷’。”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宋秋光在总结本次活动时说,“希望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的同志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观摩学到的好经验、宣讲领悟的好思路,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把每一项工作抓实抓细。希望广大企业朋友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扛起环保主体责任,在生产经营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争当‘环保型企业’标杆。希望广大媒体朋友们,充分发挥传播优势,用镜头捕捉‘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用文字讲述美丽陕西建设的精彩故事,让生态文明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磅礴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既展现了政府引领、企业担当、公众行动的多方协同,也通过科技赋能、政策创新、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提供了生动实践,为美丽陕西建设贡献了渭南力量。
编辑:马杭娟
初审:徐磊
终审:夏莲